全球市場的不理性預期

2012083011:47
 
全球市場的不理性預期
【經濟日報╱社論】
近來全球經濟走勢和市場背道而馳,主要國家經濟未見起色,但股市及商品價格反因預期寬鬆貨幣政策而持續上揚。上周美國聯準會(Fed)公布上次議息會議紀錄,加上本周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將在全球央行年會發表演說,市場對聯準會推出QE3重燃憧憬,投機氣氛正逐漸加溫。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下滑情勢由歐元區逐漸向外蔓延,歐元區經濟已連續3季停滯或衰退,最新數據顯示,經濟惡化已由歐債國家擴散至核心的法國、德國。中國大陸經濟風險亦持續升高,7月出口及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再創新低,讓景氣落底期待落空。美國經濟雖相對穩定,但存在很多變數,又面臨明年龐大的政府減支及增稅的「財政懸崖」(fiscal cliff),未來經濟亦難樂觀。
 
全球經濟另一個變數是通貨膨漲預期升溫。自6月以來,全球氣候異常,造成黃豆、小麥、玉米等穀物供給大減,價格飆漲三至五成;原油價格也因中東情勢及北海油田供應短缺而上漲二至三成;加上各國寬鬆貨幣政策引發熱錢四處流竄,導致通膨預期日漸升高,對全球經濟無疑雪上加霜。
 

全球金融市場變化則反映不理性的預期心理:經濟持續惡化,投資人預期各國央行勢必採取進一步寬鬆貨幣政策,證諸美國聯準會兩輪QE的效果,資金放水將使股市水漲船高;還有不少投資人認為,糧價及油價飆漲將助長金融投機,有助推升股市。因此,8月以來,全球股市逆勢上揚,美股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新高;歐洲股市亦漲多跌少,金融市場信心增強。
 
貨幣政策是雙面刃,已經過度運用的寬鬆貨幣措施未必有利經濟復甦,反可能加劇通膨壓力,並刺激不理性的投機心理。現在的問題是,各國央行政策動向會作何考慮?從整體趨勢來看,全球景氣不振,需求疲弱,因供給短缺導致的糧價及油價上漲應屬短期現象,所以,各國貨幣政策的核心考量因素顯然是以穩定金融及振興經濟為主軸。
 

歐元區當前面臨的最大考驗就是要避免歐元區分裂及振興已陷於衰退的高負債國家經濟,這兩者都須賴歐洲央行(ECB)挹注更多資金。ECB總裁德拉基誓言將不惜一切捍衛歐元,預料ECB將依歐盟高峰會決議儘速啟動債券收購計畫,並放寬歐元區成員國購買債券的限制,以舒緩金融緊張情勢,同時也不排除採取進一步寬鬆貨幣措施,提振歐元區經濟。
 
大陸經濟惡化超乎預期,尤其出口及投資兩大成長動能同步走緩,振興經濟已刻不容緩。
自去年底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已3次調降存準率及2度減息,但成效遠不如預期。人行行長周小川雖公開表示不排除再降存準率及減息,但近來大陸房價有回溫跡象,國際糧價及油價大漲又讓通膨隱憂再現,人行投鼠忌器,進一步的寬鬆貨幣政策恐將延後。
 
相較之下,
美國經濟尚稱穩定,8月發布各項經濟數據包括就業、消費等較上月亦見好轉,股市又創近期新高,市場流動性因避險資金持續回流而非常充裕,若此時推出QE3,非但效果十分有限,反可能重蹈覆轍,刺激不理性預期心理,引發全球貨幣競貶及資產泡沫。但美國大選在即,如聯準會推QE3為歐巴馬護盤,亦不令人意外。果真政治凌駕專業,柏南克公信力難免受創。
 
全球經濟要止跌回升,須賴各國理性政策及努力改善經濟體質;不理性的預期心理,似不該被鼓勵,但各國央行受制政治因素往往反其道而行,此等經濟問題的政治化,只會讓全球經濟復甦之路更加漫長。
 
【2012/08/30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