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化的理論與現實

2012070815:08
自由化的理論與現實
于國欽


原料與商品的關稅差異
 
★小檔案: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東亞各國,6月份風暴前泰銖對美元匯率為25.7,韓元對美元匯率889,半年後1998年1月9日泰銖貶至54.1,韓元更貶破1800。
 
★小檔案:人類天性有族群意識,因此對進口商品會課以高關稅,對外國人投資會設門檻,自由化的理想就是撤除所有關稅及非關稅障礙,並對外國人一視同仁,給予國民待遇。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最喜歡用的一個詞彙就是自由化,不論是貨品的進出、資金的流通、市場的開放、利率的訂定,他們會告訴你自由化才是該走的路。

 
自由化就是把貿易樊籬撤掉、把政府的手從市場抽走,簡而言之,就是把關稅降至零,讓外國人在台灣享有國民待遇,並且讓外資可以在市場自由進出。

 
自由化確實讓近半世紀的全球經濟活動日趨繁榮,但不可否認的是,自由化的過程也有不小的風險。試想,撤除關稅保護,形同讓本國貨與舶來品短兵相接,如果自家產業不夠強,豈不丟盔卸甲,將市場拱手讓人?
 
再如資本市場如果還不夠成熟,貿然開放,豈不讓熱錢長驅直入,攻城掠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泰銖與韓元匯率一路狂貶,港府血戰投機客的畫面,多數人應不陌生才是。
 
私下採行保護措施
這告訴我們,
自由化是兩面刃,對預備好的人會帶來商機,但對於沒有預備好的人,將帶來致命的危機。1950年代日本準備發展汽車產業,日本政府深知若讓美、歐汽車繼續長驅直入,日車將永無出頭之日,於是下令禁止汽車進口,以讓日本車廠在保護傘下成長。
 
經濟學家常說自由化所帶來的競爭可以提升生產力,事實上,關起門來一樣可以競爭。日本於1950~1965年就是關起門來讓豐田、本田、日產、三菱、鈴木等車廠競爭,待技術成熟才開放市場,至1978年才把關稅降至6.8%,而此時的日車已足以和美、歐並駕齊驅了。
 
想想,如果日本在1950年代就秉持自由開放的政策,會有如今強大的汽車產業嗎?絕無可能,如今日本市場恐已淪為美、歐的天下了,日本務實的因應自由化,不迷信自由化,實為成功的關鍵。
 
其實,近三、四十年各國雖倡議自由化,但私下所採行保護措施,所在皆是,依關貿總協1992年出版的貿易政策檢討報告,各國的自由化經常是綿裡藏針,美國有三十州訂定「購買美國貨」法規、歐盟更有高額的農業補貼、此外韓國的新生活運動、日本的檢驗檢疫標準,在在讓各國產品難以登堂入室。

 
自由化的理論與現實是有差距的,美、歐雖是自由經濟的推手,但迄今對紡品、成衣、菸草、糖製品依舊課以高關稅,意在保護自家產業,台灣亦然,以2012年而言,台灣雖給予黃豆、黑麥、羊毛、咖啡豆零關稅待遇,但對毛衣、茶葉、甜餅乾及大豆油仍然課以重稅,這個稅率的安排,略具巧思。
 
不要一味迷信自由化
這些年經濟大國都善於運用自由化的論述迫使他國開放市場,但更擅於運用策略迴避自由化的衝擊,他們運用自由化而不迷信自由化。近期政府又開始忙於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忙著洽談自由貿易協定,必須謹記的是:自由化是兩面刃,要善於運用,而不要一味的迷信。
 
2012-07-08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