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安倍的大頭症

2012122423:20
名家觀點/安倍的大頭症
【經濟日報╱丁予嘉】

圖/經濟日報提供
 
這幾天,從安倍晉山回鍋日本首相、朴槿惠出任首位南韓女總統,甚至歐巴馬和眾議院議長博納兩方的喊話,都被財經媒體大幅報導,顯見現階段政治人物的一言一行,動見觀瞻,左右市場情緒,因此許多交易員直至年底休假前夕,仍耐心地守在交易桌旁,等候一場場政治事件的起落,隨時應變。畢竟這些被選票欽點的政治人物們,其所作所為的實質貢獻低就算了,但常因一言不合而釀成鬧劇,就很難令人平心看待。
 
在這當中,日本政壇的怪象最為經典。就制度層面而言,由於這幾年來,沒有一個大黨能同時取得參眾議院的多數優勢,所以法案屢屢過關困難、政府效能不彰;除此之外,黨魁兼任首相雖為日本慣例,但隨著黨魁變動頻仍,日本時有「早上下午首相不同人」的戲謔之說。
 
然而,
造成此一怪象之遠因,我想日本長期的經濟萎靡難辭其咎,特別是關於勞動力、匯率等企業競爭條件,因國內人口結構老化、終身雇用制僵化、以及過往貨幣政策不當以致日圓逆勢升值等等,都直接、間接地導致日本產業流於空洞、甚至是政府財政上的困窘、與國力的衰退。
 
可是,從這次安倍的政見來看,一邊說經濟要成長、避免通縮、還有推動不切實際的防災基建,但又想削減公共支出,光用看的就知道,
天底下哪有資產負債可以同時討好的事,邏輯上彼此矛盾!
 
況且,日本能源成本一向過高,到底核電的存廢是經濟民生、政治、還是安全問題,這點恐怕連安倍自己都不清楚。看來日本政治圈中所謂的精英不過爾爾,沒有經濟底子,極右派主張不過是個理想罷了。
 
至於安倍對釣島的主權堅持呢,姑且不論歷史的對錯與否,我認為
過度鮮明的外交立場,對於融入全球化、或區域整合的產銷環境,恐怕是弊多於利。不知道日本官員有沒有好好想過,日本強盛時期的外在環境,早已今非昔比。
 

極為嚴重的人口老化,卻從不思考移民政策;二次大戰的罪孽,不但沒有認錯,還把戰爭罪犯,放在神社裡當聖人祭拜;與鄰國的國土紛爭從沒有間斷,卻不想想是誰挑起的戰爭。
 
現在,日本產業鏈已出現崩壞,問題應出在日本上至政府、下至企業經營者,少有人的心態真正跟著全球調整,全體都有犯大頭症之虞。這種大頭症再不自已治癒,日本必定走向毀滅。
 
不過再怎麼無解,安倍仍用了最簡易的一招讓它「短線」有解,那就是請求央行推出更多貨幣寬鬆。其實類似的招式,海嘯後以來世界各國都愛用,而且愛用者都看上了此一作法,可於短期內營造財富現象、立收討好選民之效。
 
但別忘了,
挹注資金帶來資產價格的膨脹,對富裕人士雖能錦上添花,卻易使貧富差距的困境愈發難解,這又和選票政權的遊戲法則背離。所以安倍此舉幾乎等同於麻藥,用久了只會深陷而不可自拔,完全沒有療癒效果。
 
總之,拿日本來做反例,我做為一個經濟觀察者,最想強調的重點,在於
一個所謂稱職的執政團隊,理應具備處理經濟問題的專業,並且學會看清本國競爭力面臨的結構性瓶頸,並對總體局勢抱持著充分的認知,如此才能聰明地運用社會資源並合理分配,施政的先後順序也才會排列合宜,達到施政滿意度的提升。
 
否則,可惜了民主的美意,短視的作法又肥了投機客的荷包,往後大頭症只會愈加氾濫,且在政壇上如同傳染病一樣,難有終了的一天。
 
(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暨華頓投信董事長)
 
【2012/12/24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