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危機催化 中俄合作歐洲焦慮 西方憂俄向東轉

2014052523:49
烏克蘭危機催化 中俄合作歐洲焦慮 西方憂俄向東轉
鉅亨網新聞中心
經過10年漫長的談判,中俄天然氣合約終於簽定,「烏克蘭危機」儼然成為中俄簽約的催化劑,這使得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歐洲感到焦慮,該協議大單可能影響到歐洲天然氣價格;西方國家更加擔心,俄羅斯未來可能會轉向東方,中俄聯盟跟西方將越來越格格不入。
 
據中新網援引《環球時報》報導,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所林伯強教授21日表示,中俄簽署這個天然氣大單的歷史意義是里程碑式的,這次談判之所以能達成,主要是彼此對談判的心理把握「準確與到位」。一方面,烏克蘭的政局動盪,讓俄羅斯的天然氣市場受到影響,俄羅斯方面著急;另一方面,中國的環境狀況越來越糟糕,迫切需要增加清潔能源的使用,但是中國的天然氣供應量跟不上,中國很著急。這兩個著急讓中俄之間的天然氣能源合作很容易「燃燒起來」。
 
他認為,普京親自帶隊談判,並在訪問之前高調放風,表明俄羅斯有誠意達成協定。眾所週知,與俄羅斯做生意不容易。最後一刻,有消息稱雙方的談判未達成協定,這表明雙方在最後一刻仍然考慮謹慎,因為合同中1美元單價的讓步就意味著數百億美元的出入,這樣的壓力對談判小組是巨大的。這樣的談判過程是正常的,可以理解。
 
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歐洲對中俄天然氣合同顯得十分擔心。
德國《焦點》週刊擔心地稱,當烏克蘭、歐盟仍身處「能源危機」困境時,俄羅斯已經與中國擁抱。中俄10年的談判被烏克蘭危機「催化成熟」。未來,俄羅斯是否仍會大量給歐盟和烏克蘭輸氣成了未知數。至少,現在俄羅斯可以理直氣壯地與歐盟就天然氣談判了。法新社21日稱,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在寫給普京的信中表示,歐盟委員會認為,俄氣公司對向歐洲輸送必要的天然氣量負有責任。
 
英國《每日電訊報》稱,中俄天然氣協議可能影響到歐洲天然氣價格,該報援引一位歐洲能源領域專家的話說,「這是一筆大單,將改變歐盟天然氣的計價法則。」
 
大量進口能源的日本,媒體更多的是對俄能源供應的「幻想」。《日本經濟新聞》稱,俄羅斯在外交和經濟方面加速向亞洲轉移,但俄羅斯為了避免對中國依存的增大,可能也會實施與日本進行各種交流的方針,而由於領土等問題,俄想要做出讓步也很難。
 
俄羅斯戰略研究院亞洲與遠東中心亞洲分部主任鮑裏斯·瓦爾洪斯基表示,從達成的協議來看,可以想像在簽訂合同時雙方都有一定讓步,此外氣價與市場掛鉤也讓價格有了浮動餘地。
中俄通過該協議都能加強本國能源進口和出口的多元化,俄羅斯可以借此加強在亞洲能源市場的地位,發展本國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中國則可減輕環境污染壓力,合同的政治意義也非同一般。他認為,烏克蘭局勢可能對該合同有一定影響,但程度並沒有某些媒體想像的那麼大。
 
俄新社引述俄外交學院副院長亞歷山大·盧金的話稱,簽署對華供氣合同,俄羅斯使歐盟喪失了施加政治壓力的工具。盧金說:「由於烏克蘭危機,歐盟威脅減少進口天然氣並減輕對俄天然氣依賴性的情況下,中俄這份協議特別重要。」但他同時稱,對華供氣合同並沒有覆蓋對歐輸氣量,中國合同只佔對歐輸氣量的1/3。
 

清華大學經濟外交中心主任何茂春教授指出,就合同本身而言,中方的買價沒有超越俄羅斯的底線。俄羅斯的天然氣生產成本比國際平均水準要高一些。中俄之間達成協定之後,為俄羅斯與日本、南韓等國家的天然氣談判奠定了價格參考基礎,也會影響到俄羅斯與歐洲的天然氣價格。中國的能源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進一步保障之後,世界對於中國能源「饑渴」的擔憂與壓力會得到「舒緩」。從這個意義說,中俄之間的戰略與經濟夥伴關係的走近,也會增進世界各國經濟深入合作的前景。
 

對於中俄最新達成一系列協議和鉅額的經濟合同,西方媒體普遍用「聯盟」形容中俄關係,令西方擔心的是,俄羅斯未來可能會「轉向東方」,中俄「聯盟」跟西方將越來越「格格不入」。德國《世界報》21日以「中俄要打造反西方聯盟」為題說,天然氣合同是一個重大符號,表明俄中關係真正提升。這也表明,俄羅斯能夠找到新的盟友。西方在烏克蘭危機中孤立俄羅斯是失敗的。中俄正分享對西方的不信任。報導稱,在西方的壓力下,無論是從地緣政治還是經濟的角度來看,一個新東方聯盟正在形成。
 
「真正的能源聯盟」,南韓「NEWS 1」網站21日刊文這樣稱呼天然氣合同後的中俄關係。
韓聯社稱,中俄關係已經由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進化到「最強夥伴關係」,特別是此次首腦會談的結果超過多數專家的預計,而中俄兩國元首自己也評價,兩國關係處於有史以來的最好階段。歷經10年談判最終簽署的天然氣大單就是最好的象徵性事例。該文稱,隨著中俄關係越過一般意義的合作夥伴關係變得更加密切,中俄兩國似乎已經將共同戰線的矛頭對準無論在安保還是其他領域都感到不爽的美國。
 
日本《外交學者》20日發表的文章指出,普京訪華,凸顯亞洲對俄羅斯全球計劃的持續--實際上是日益增長--的重要性。如今,俄羅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向東而非向西望。
 
文章指出,
俄羅斯的亞洲政策基於三大支柱:一是經貿關係。俄頭號貿易夥伴是中國,兩國每年雙邊貿易額約900億美元。二是軍力。俄中本月的聯合軍演,進一步加深了西方對這種力量的懼怕。三是地緣政治戰略。其首要對象仍是中國。俄對華有兩種策略:管控中國和結盟中國。一種策略很少完全取代另一種,雖然過去曾發生過,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蘇對抗最嚴重時。
 
上世紀80年代兩國關係改善,當時蘇聯受到西方制裁和國際孤立,莫斯科轉向北京。戈巴契夫試圖將兩國和解置於中蘇印「三角」框架下--可使莫斯科在更廣的多邊背景下管控中國。
 
近年來,越來越多跡象表明,中俄關係因為中亞而變得有些緊張。莫斯科發現,越來越難以跟上北京在該地區的經濟影響力。中國提出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顯然對俄羅斯的歐亞聯盟構成競爭。此後,北京一直竭力安撫莫斯科,否認該計劃有「反俄意圖」。俄如今希望擴大該計劃,讓中國投資部分轉向西伯利亞基礎設施。這可能是俄中領導人本週討論的最重要議題之一。
 
普京抵達北京之際,其亞洲政策正經歷重心轉變。近幾個月的多線出擊做法,正讓位於與中國更密切的聯合。歷史上,曾有過俄的亞洲政策基本上就是對華政策的時期。那是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中蘇同盟的黃金時代。
 
如今,俄羅斯再度從管控中國轉向聯合中國。這首先是因為俄中力量對比日益懸殊,只不過如今在兩國關係中北京是「老大哥」。中國變得太大了,不會屈從於任何「管控」。第二個原因是俄羅斯在烏克蘭事件後遭到國際孤立,莫斯科自然而然倒向中方這邊。
 
那中國會投桃報李嗎?輪廓尚不明晰的中國夢,是否會允許俄在亞洲充當與其雄心一致的角色?這些是普京抵華時俄羅斯面臨的重要問題,答案不僅將界定未來中俄關係的特點,還將決定俄羅斯作為一個歐亞國家的命運。
 
鉅亨網 201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