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印度 台灣邁向世界的新選擇

2014051102:07
專家傳真-印度 台灣邁向世界的新選擇
黃齊元藍濤亞洲總裁 柯伯樂(N. Balakrishna)亞洲資深獨立撰稿人

微軟最近完成對諾基亞75億美元的收購,但位於印度欽奈的手機工廠沒有包含在內。據媒體報導,宏達電可能會有興趣收購,不過hTC已發表聲明否認。
 
印度5月中總理大選結果即將揭曉,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民主選舉。甘地後人之國大黨已掌權10年,但目前呼聲最高的是人民黨候選人莫迪(Modi),他是一位民族主義者,富有商業頭腦和群眾魅力,在擔任古吉拉特邦(Gujarut)首席部長期間,創造了印度經濟改革的典範。這次選舉的關鍵在年輕人,訴求包括清廉政治、經濟發展和就業機會。莫迪政治立場親中,而中國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 也包含印度。
 

台灣和印度並沒有深交,但印韓關係卻非常緊密,印韓CEPA於2010年生效,朴槿惠今年1月又訪印,希望提升雙方合作層次。2012~13年印韓雙邊貿易額達182億美元,目前約有300家韓國公司在印度營運。韓國消費品在印度有很高的市佔率,蘋果在印度智慧手機市場占有率只有5%,三星則高達40%,三星並投資7,000萬美元擴充手機產能,且將考慮設立半導體晶片廠 ;LG在空調、洗衣機和彩電市場獨佔鰲頭;至於Hyundai汽車也在印度大規模投資。
 
台灣要開拓印度市場,如同其它任何新興市場,有一定的難度。
相對於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印度在地理位置和語言上,對台商而言均是障礙,而且商業環境不規範,對本國人來說都很有挑戰,更遑論外國人。但面對亞洲僅次於中、日的第三大經濟體,任何有全球或區域擴張企圖心的台灣企業都不應該忽視印度的存在。在5月的大選之後,新政府預計將是一個「親商」的政府,會推出鼓勵外人投資的相關政策,這正是台灣企業開始思考瞄準印度的時刻。
 
雖然過去3年印度經濟問題叢生,通貨膨脹居高不下,投資萎靡不振,但有越來越多人看好印度的未來,從近期股市的表現已可略見端倪。
台灣應該向韓國學習,韓國大力投資印度,而不只是出口商品至印度,比日本企業還要積極,如今成了印度市場大贏家,甚至以印度為平台進軍其它第三國家。
 
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並擬向印度基礎建設投資3,000億美元。中國大陸企業如華為和聯想,這幾年對印度投資也毫不手軟。和中、韓競爭對手比較起來,台灣的中小企業其實比層層官僚的大型公司更能在印度迅速靈活的發展。唯有大型跨國企業才能在印度勝出是一種迷思。
 
當然小也有侷限,包括資本和人才,對於進入印度會造成一定風險。政府機構在這裡應該可以提供必要的協助,在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透過行業聯盟(consortium)的形式克服單打獨鬥的障礙。以韓國為例,大型企業在印度固然名利雙收,但中小企業也有生存的空間。
 

除了IT以外,台灣在許多產業都有潛力進入印度市場,農業即為一例。雖然印度可耕地比中國還多,但農業技術仍非常落後,生產力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透過印台中小企業合作,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另外一個領域是觀光,赴印度旅遊的觀光客大增,但卻缺乏優質的三星旅館。大陸觀光客來台,帶動了台灣平價旅店的興起,這就是一個可以輸出的商業模式。
 
台灣一直宣稱要拒絕中國,走向世界,從來不見具體的行動。印度從某個角度說對台灣而言也是「西方」,不管是地理或文化上。政府和民間應該通力合作,研究印度商機,排除貿易障礙,促進直接投資。隨著印度經濟邁入新的里程碑,現在正是台灣企業好好思考擁抱這個龐然巨象的時機。
 
2014年05月09日 工商時報
 
小江感想:

若是台灣的廠商眼光能放遠一點,
格局能大一點,
早點進行產業升級與開拓世界市場,
我們根本就不必為了服貿吵翻天。
看看韓國跟中國,
再想想我們自己,
當人家拼命擴大世界布局時,
我們卻在內耗,
走不出明確的方向。
不論是支持服貿或反對服貿,
甚至是挺核或反核,
我們應該討論與關注的是配套措施,
例如若沒簽服貿我們該如何因應,
若簽服貿我們該如何因應,
而不是非理性或各自堅持己見的抗爭與反對。
比「選擇」更重要的是「盡責」;
比「盡責」更重要的是「負責」。
天佑台灣走出自己的一條康莊大道來。
也祝大家母親節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