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拆單潮談健保費

2012091811:40
 
從拆單潮談健保費
【聯合報/社論】
二代健保將對利息所得收取「補充保費」一事,引爆了廣大定存族的拆單潮,民間怨聲載道。這個現象,不僅顯示當初立法院修法太過粗疏,也反映行政部門的制度設計思慮欠周。內閣日前討論補充保費的執行細節時,還認為這是問題最小的一塊,不料卻在此遭遇強烈反彈。
 

依照新的規定,存款單筆利息所得超過兩千元,就要由銀行先行扣繳百分之二的補充保費;由於門檻極低,影響廣泛可想而知。據銀行公會統計,目前利息超過兩千的存款多達一千五百萬筆,只要有半數存款戶去挪動存款,銀行就忙不完,而健保局想要的錢也就拿不到。健保局原以為門檻越低越好,全民可以平均分擔,沒想到卻留下政府搜刮又擾民的印象。
 
健保局最天真的一點,是以為只要法源允許把手伸進民眾帳戶就可拿到錢,卻完全忘掉它的「行政成本」。健保局原預估可從利息稽徵收到卅億元保費,然而,光是銀行執行代扣的作業成本即高達卅二億元,完全不符合成本效益;在存戶以拆單逃避稽徵後,就更入不敷出。事實上,銀行公會早就建議衛生署將門檻提高到兩萬元,以避免對靠定存利息維生的老人及小民造成苛擾,主管單位卻置若罔聞。
 

此一發展,和證所稅決策的爭議如出一轍:都是為了追求一個神聖的目標,卻忘了如何注意手段的相副。證所稅之爭沸沸揚揚半年,希望每年可增加百億稅收,結果卻造成台股三兆市值的蒸發,何其得不償失?同樣的,健保費入不敷出,政府要強將手伸進民眾荷包去掏錢,已嫌粗暴;竟逼得數百萬存款人四處驚慌逃竄,這算什麼英明?
 
健保是台灣的驕傲,因此政府在思考如何維護這項良制時,往往採取了超乎健保的思維與手段。如此一來,雖形塑了台灣健保的社福特色,卻也不斷造成制度的偏倚。例如,
每兩千元利息收取四十元補充保費,雖只是區區之數,但其強制手法已形同課稅,踰越保險精神甚遠。包括股利及兼職所得不問青紅皂白一律課徵補充保費,亦有同樣的疑義。
 
因而,
相形之下,政府檢討補充保費,卻對是否取消「出國停保」猶豫再三,尤其顯得雙重標準當初衛生署開啟出國停保的方便之門,即是自挖牆腳之舉,違反保險的持續原則。試想,旅居海外者停繳保費,俟需要大量使用健保再來加入,不僅會把負擔轉嫁到持續繳費者的身上,也會增加健保財務的過度負荷,這樣的漏洞當然應該填平。然而,政院討論此一議題時,竟還有官員以駐外人員及眷屬的特例要求維持停保。看看健保局以幾近榨取的手法來開闢健保財源,相對於政府對駐外官員的百般體恤,兩相對照,豈成比例?
 
台灣的健保制度要可長可久,需要從多方面去改良與維護,也需要各部門尋求民間智慧共同解決。而衛生署目前一心一意想著如何開闢財源,卻忘卻公衛體系的保健營造,乃至醫療資源的合理運用,都可能導致健保架構的不斷偏斜。
 
以閣揆陳冲不久前提出的「保大病不保小病」主張為例,這在健保施行之初既未採行,走到今天,哪有回頭的餘地?試想,政府的手伸入人民的口袋這麼深,每個國民都覺得自己對健保付出了貢獻,健保若不保小病,民怨不爆炸才怪。
真正合理的解決,應該朝「提高部分負擔」的方向思考,讓就醫者要感受到自己的醫療不是免費得來,大家才會珍惜自己的口袋,進而珍惜公共的醫療資源。如此一來,沒事逛醫院的人勢必減少,醫師的看診量減輕,護士不會天天工作過勞,醫療資源得以更有效利用,真正的病人也可得到更有品質的照護。
 
健保的神聖,不能靠搜刮苛細來維護;對每筆兩千元的利息開徵,正是這樣的寙政。健保局應找一批懂管理的專家,對健保的綜合症狀理出頭緒,並提出更有效的解方。讓健保局官員成天在那裡憂慮財源,是一件危險的事。
 
2012/09/14聯合報
 
小江感想:

我真覺得政府的心態很奇怪,
政策的制定很少先從「節流」做起,
如「漲電價」之前沒想說如何先去減少資源浪費與其中產生的弊端,
反而先去「開源」(漲電價),
完全不顧現在景氣的位置與一般人民的感受。
本篇文章所談的「健保費」也是一樣,
就如文中所說:
真正合理的解決,應該朝「提高部分負擔」的方向思考,讓就醫者要感受到自己的醫療不是免費得來,大家才會珍惜自己的口袋,進而珍惜公共的醫療資源。
而不是如現在這般造成施政困難且人民反感。
我只能學「美青姊」說:
「很奇怪耶你(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