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懸崖的前世今生

2012091208:55
 
財政懸崖的前世今生
(來源:北美新浪)
「財政懸崖」一詞由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最初使用,用以形容2013年1月1日這一「時間節點」。
 

2001年1月20日,小布希就任總統,為刺激經濟長期增長,小布希在當年頒佈了《經濟增長與稅收減免協調法案》,將最高所得稅稅率從39.6%降低到35%;2002年,又將資本利得稅稅率從20%降到15%,並將對股息徵收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從35%降到15%。按照時間表,最高所得稅率的降稅本應在2011年年底結束,但因2008年的金融危機,2009年1月20日就任總統的奧巴馬被迫將減稅時間延長了兩年。為刺激消費,奧巴馬還宣佈從2011年起,將美國工資稅從6.2%下調至4.2%,同時出台失業救濟金計劃,二者所對應的政策周期分別為兩年。
 
稅收的減少和經濟刺激計劃生的巨大開支,使得美國財政捉襟見肘、舉步維艱。
由於兩黨在減赤問題上爭鬥不斷,美國參兩院去年設定了觸發機制,即如果在2013年1月1日仍未達成共識,則民主、共和兩黨各自主張的政府開支項目,將需分攤減赤金額,預計將在未來10年內削減政府開支1.2萬億美元。
 
上述「小布希政府的稅收優惠減免和奧巴馬政府的2%薪資稅減免、失業補償措施延長,以及自動削減」等措施的到期日,恰巧齊聚於2013年1月1日。由於以上問題,特別是自動削減赤字機制的啟動,會使政府財政開支被迫突然減少,使支出曲線上看上去狀如懸崖,故得名「財政懸崖」。
 
(本報綜合報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