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或鬼不可怕 背後長期財務安定才可怕

2012082411:45
 
高房價或鬼不可怕 背後長期財務安定才可怕
李雪雯
對於單純想要擁有一間房子可以成家立業,或安身立命的小資家庭,以及在這幾年,受到政策房貸優惠鼓動,以及各種廣告促銷之下而勉強購屋的民眾,也許都該好好靜下心來思考一下:是否有可能這個「勉強買房子」的舉動,會將自己或家人推向財務風險的危機之中?
 
農曆七月是傳統民俗「鬼月」,過去長一輩的人都認為,不宜在這個月份買房、入厝。此外,國人普遍存有「敬鬼神而遠之」的觀念,基於「傳統禁忌」使然,或擔心陰濕、磁場不佳、景觀凌亂等因素,買房子都儘量避免臨近「福地」、「殯儀館」或「殯葬業」的地區。
 
然而,有一則「高房價比鬼可怕,首購足搶進低價殯葬宅」的文章,就引用了房仲業者統計:由於在市區鄰近殯儀館或福地的住宅,平均房價都低於整體行政區水準,價差甚至可能達到將近半價,對於購屋能力有限的民眾來說,『低房價』魅力更勝『心理恐懼』,尤其如果能夠在市區地段買到『物美價廉』的好宅,的確已經成為吸引『首購族』的一大誘因。
 
但就在上星期,財政部長張盛和曾透露,財政部將研議是否針對台北市與新北市,500坪以下國有土地恢復公開標售。這則新聞一出,不但遭到許多學者的痛批,連部分建商也不見得「領情」。例如
有商仲業者質疑:政府一面打房、卻又一面鬆綁,政策簡直是「顛三倒四」。
 
另外媒體也報導: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痛批,房價終於開始要往下走,財政部就放出風聲、帶頭炒作,忘了國有地本質是用於公共利益與公共目的,不是為了標售賺錢。
政府救經濟,應思考如何讓產業發揮與擴大,不應讓資金又再集中於房地產。
 
玄奘大學財金系教授花敬群說,政府提不出實際的產業政策救經濟,居然動腦筋想利用國有地炒作,塑造經濟活絡氣氛,顯示已經「沒步了」(沒招)!這是用泡沫來救泡沫,殺雞取卵、愈救愈糟糕。《黑心建商的告白》作者Sway也說,政府政策自相矛盾,不了解民眾對房價合理化的期待。
 
對於外界的批評,行政院發言人胡幼偉則表示,關於財政部研議雙北500坪以下國有土地標售是否解禁,主要是為了國有資產如何有效運用,不是為了政府財政困難,希望藉此增加收入,是主要在考量如何活化國有資產。
 
就在這些新聞曝光後的同時,新聞報導指出17日富邦金控以67億元,也就是拆算一樓店面(建物)單價高達800萬元的價格,買下西門町整棟萬國商業大樓,再次創下了成交新紀錄。
 
另外,台北市西門町峨嵋街6層樓透天店面,也傳出以總價2.58億元成交,拆算一樓店面(建物)單價高達1158萬元,也打破今年初,東區忠孝東路店面每坪成交單價1057萬元紀錄,再度改寫了台北市商圈店面新高價…。
 
撇開以房地產為本業的「市場死多頭」之外,大概很少人還會樂觀預期台灣的房地產市場可望有非常高的「爆衝」力量。然而,就有一位觀察國內經濟的朋友,就以下種種原因及徵兆預測:至少在未來一、兩年的可見時間裡,房價似乎仍有很大的「抵抗下跌」,甚至是「刻意急拉」的現象出現。
 

這位朋友認為房地產價格中、短期內還會快速上漲的理由之一是:國內經濟的景氣實在低迷,想要達到「經濟成長率(GDP)保2」的目標,恐怕非得靠房價的拉抬才行。
 
在8月17日,行政院主計總處再度下修2012年經濟成長率(GDP)的預測值為1.66%,比7月的預估還下滑了0.42個百分點。下修的主要原因是:出口衰退超過預期,7月海關出口值出現二位數負成長,進一步影響了生產、投資及消費面。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則表示,主計處下調GDP「在預期」中,但下調幅「超預期」,而且,主要是因為證券投資方面的衰退。
 
因為金融保險業在金融機構利息收支淨額增5.45%,以及股票成交值劇減32.49%的交互影響下,第2季實質負成長了0.45%,對經濟成長貢獻產生負0.03個百分點的影響。
 
或許讀者有此疑惑:經濟成長率差,為什麼要靠推高房價著手?這是因為房地產對台灣GDP的貢獻率實在是太高且重要了。尤記得6月底時,瑞展產經董事長陳忠瑞曾經根據央行公佈的5月份數據,算出以下的驚人數字:
 

全體銀行的住宅貸款5.28兆、房屋修繕貸款0.45兆,加上建築貸款1.44兆(總計放款房市7.17兆元台幣),除以2011年底14.13兆的GDP後,房地產放款佔GDP比重正式超過50%大關,達到50.7%;假設除以20兆的全銀行總放款,房地產佔全體銀行放款比重也來到35.85%的歷史新高。
 
既然房地產已經是國內經濟成長率的重要支柱,相信不管是哪一位當政者,都絕對不敢輕易「看小」房價,並且把房價「往死裡打」。就算會被專家、學者或是老百姓們冠上「居住不正義」的罪魁禍首,也要努力維持房地產市場的「欣欣向榮」來支撐經濟發展。
 

房地產泡沫將快速膨脹的理由之二是:正由於房地產放款佔GDP比重超過5成,而且房地產放款也佔全體銀行放款比重的3成5,金融機構又是肩負著提供企業資金的重責大任,所以,政府絕對不樂見「房價垮→金融機構出現流動性風險→影響整體經濟發展」的連鎖骨牌效應。
 
房地產持續大泡沫的理由之三是:由於台灣「賦稅依存度(稅收佔歲入比例)」降低,如果不靠「賣祖產(也就是標售國有地)」,恐怕不足以讓政府各項施政正常運作。
 
根據平面媒體記者于國欽的計算,
台灣2010、2011年「賦稅依存度」已將降到61%。這表示:如今政府一年所獲得的稅收僅足以讓政府運作6、7個月,其餘的日子就得靠釋股、賣地、舉債過活。因此,既然要靠「賣地」過活,政府勢必不能讓房價大幅下跌。
 
而從中央及地方財政收入挹注的角度來看,
房地產價格上漲也能帶動稅收的增加。這是因為台灣政府的一大稅收來源就是包括地價稅、房屋稅與土地增值稅等在內的稅收項目。
 

以財政部之前公佈的前5月全國賦稅收入統計來看,自2011年6月奢侈稅上路以來,到今年4月為止,奢侈稅稅收近34億元,其中不動產奢侈稅不到22億元;但因房地產市場交易量大減,導致土增稅稅收明顯減少,較前一年同期減少38億元,國庫稅收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倒賠。
 
一直到7月份時土增稅回溫,使得1至7月土增稅累計實徵淨額達476億元,年增率首度由負轉正。單以高雄市為例,在成屋銷售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之下,高雄市今年上半年土地增值稅的稅收,要比去(2011)年同期約增加新台幣7000多萬元。
 
更何況之前財政部才剛估算出,今年中央總預算歲入、歲出短差高達2090億元。在前幾項全國稅收大項-營利事業所得稅、營業稅、貨物稅、關稅等,可能會因為經濟不景氣而短收之下,依照「公告現值」為課稅依據的土增稅,勢必也是國庫儘量讓歲入、歲出收支平衡的指標項目之一。
 
但值得特別強調的是:不管這段時間房地產價格是「嚴拒下跌」或「刻意急拉」,讓這波房地產泡沫吹得又急又猛,但也只是有助於手中擁有多棟房地產的投機客或投資客,順利將手中的「一拖拉庫」的「庫存」出清的大好時機而已。更何況,當價格下跌的趨勢已然形成時,任何外力的拉抬與極力作多,頂多也只是讓開始大跌的時間延後一點,而不是全然改變方向。
 
因此,
對於單純想要擁有一間房子可以成家立業,或安身立命的小資家庭,以及在這幾年,受到政策房貸優惠鼓動,以及各種廣告促銷之下而勉強購屋的民眾,也許都該好好靜下心來思考一下:買房子對個人及家庭的意義到底為何?是否有可能這個「勉強買房子」的舉動,會將自己或家人推向財務風險的危機之中?
 
這是因為儘管「高房價不比鬼可怕」,但後續的財務問題才更值得小心謹慎。也就是說:
問題的重點不在買房子的當下,而在於買房子之後長達20年的時間裡。
 
因為依照內政部的統計,民國93年在台北市買房子向銀行貸款,儘管當時房貸利率比現在高出許多,但因為房價還算處於低檔,每月所需付的房貸占每月家庭所得僅30.6%。
 
但如今隨著房屋價格的大漲,這個比率已升到了45.1%。也就是說,
不管個人或家庭,都要花上近一半的收入在支付房貸上,更別說會排擠掉多少其他家庭開支。
 
同樣依照這份內政部3月份所做的調查,不論是已購屋或準備購屋的民眾,最常會排擠的家庭開支是「休閒娛樂」、「投資理財」、「基本日常開支」與「儲蓄」。
 

表面上看起來,休閒娛樂支出縮減的影響不大。但是,不論是投資理財、基本日常開銷或儲蓄,都深深影響了個人及家庭未來財務的健康與否。因為儲蓄向來是社會安定的重要力量,當家庭儲蓄急速下滑之際,就意味著家庭生活的風險升高,也更沒有能力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
 

而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近20年的家庭儲蓄率已由前十年(80~89年)的27.7%,降至後十年(90~99年)的22.4%,而根據20日才公佈的2011年的家戶所得資料,國人平均的儲蓄率則只有19.71%。
 
當然,造成許多民眾財務如此窘迫的原因很多,原本必須正視居住正義,且不該讓提供民眾遮風避雨的房地產,變成投機、炒作標的的政府,最是難辭其咎。
 
不過,個人或家庭的財務是否健全,既是每個人或一家之主責無旁貸的事,也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忙分攤的重擔。一旦有任何財務方面的困難,借錢的會雨天收傘、賣房子的無人聞問、政府單位也只是袖手旁觀…,最終只會讓所有苦果,由房貸戶單獨承受。
 

因為與房地產息息相關的業者,他們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個人或家庭是否會因為買房子這件事,而嚴重影響了財務上的穩定及平衡,並不是他們在意,或是會為購屋者設身處地思考的。
 

甚至,聽信及堅信「房地產可以保值」的投資人,也應該重新對「現金」與「不動產」的投資效益,進行更深入的比較與評估。因為當所有價格都已崩壞之際,這世上還有什麼能夠比「手中握有Cash」更為有利的標的呢?
 
201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