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巴菲特

2012081922:52
 
解密巴菲特
(來源:財匯資訊)
有一個老外曾跟我講過這樣一段話: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投資人是最容易把巴菲特當神來膜拜的,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中國,因為這兩個國家都是金錢拜物教國家。說完,他加了一句:中國,不就是又一個美國嗎?他說這話時的神態以及那個英文單詞「Bad」讓我至今想起仍耿耿於懷。
 
但我理解他的意思:
許多投資人之所以把巴菲特當神來膜拜,唯一的原因就是他的財富最多,而非真正理解了巴菲特,他們希望通過模仿,成為另一個巴菲特。
 
因此,繼上期《還原巴菲特:「巴人」還是「巴神」》之後,我想再次從商業模式開始,用3期篇幅,簡略但系統地梳理一下巴菲特成功的核心奧秘以及他的成功鐵三角,使我們知道哪些是我們可以學習且能做到的;哪些是我們無法學習,學了也無法做到的,以便在學習巴菲特的同時,避免跌入「巴菲特陷阱」。
 
巴菲特的成功首先是商業模式成功,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絕大多數的商業模式都是外部利益驅動的結果,即從外部環境、形勢出發,怎樣的模式賺錢就建立怎樣的模式。而巴菲特的商業模式卻是一種地地道道的內在驅動型模式,它集中體現了巴菲特的一些核心理念以及對投資和股市本質的理解。
 
一、盡可能多地占有持續、穩定、可靠的自由現金流。
對自由現金流的充分重視是巴菲特最核心的理念。正是依靠大量也許永遠不需償還的「免息貸款(這是巴菲特對浮存金的定義)」,使巴菲特在同樣的判斷下,產生更合理的投資決策;在同樣的行為下,可獲得更大收益;在同樣的失誤下,可取得更好結果。同時也使巴菲特的投資具有了最強大的抗風險、抗波動能力。
 

受投資大眾追漲殺跌的天性驅使,一家平均管理1000億份額的基金,在最不該買股票的時候,往往會因申購資金的急遽增加,使份額增加到1500億;在最該買股票的時候,又因投資人的大量贖回,使份額減少到500億。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基金收益,也使一家基金——哪怕再優秀,也會因一次判斷失誤,遭遇滑鐵盧。
 
而浮存金的穩定性、可靠性、持續性,使巴菲特可從容面對股市下跌,不會因投資人的贖回,賣出不該賣出的股票;也使巴菲特能更充分享受股市下跌的好處,不會像基金那樣,在最該買入的時候資金反而最少。買入價格決定投資收益,抄底的資金相對越多,投資收益越大。
 
盡可能多地獲得持續、穩定、可靠,且可無償占用的現金流,是巴菲特建立這一商業模式的核心理念,也是他成功的核心奧秘之一。
 
二、充分利用價格乘數和長期復利效應。
通過伯克希爾·哈撒韋這家上市公司而非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使巴菲特更容易「在普通股票上獲得不普通的收益」。
 
比如,一只當期股息率4%的股票,投入1億可獲得400萬元的現金紅利。對其他投資人來說,哪怕派息後股價填權,收益也不過400萬元。但對巴菲特來說,由於伯克希爾增加了400萬元利潤,因此,按它目前18倍的市盈率計算,可增加7200萬元的市值。
 

巴菲特從不在乎股價會不會漲,他只在乎這家公司能否給他帶來現金流;巴菲特喜歡買「股票債券」,即收益率等同債券的股票……許許多多在別人那裡極為普通的股票,在巴菲特手裡卻能獲得不平凡的收益,很大部分原因就在於他有伯克希爾這個盈利放大器。
 
股市的奇妙就在:你越是心平氣和,老老實實,你的長期收益反而越大。假如這家公司每年還有5%的利潤增長率,並始終保持這樣的分紅比例,20年後可分到的紅利就是1061萬元,使伯克希爾的股票市值增加1.9億元。且20年累計分到的紅利近1.43億,已遠遠超過當年的買入成本。如果這家公司在二級市場的估值和原來一樣,那麼,當初花1億元買入的股票,如今已變成了2.65億元。再把它賣掉,算一算,伯克希爾在這只股票上的投資收益是多少?僅計算累計分到的紅利和賣出價格,獲利3.08億,相對當初1億元的投入,年均復合收益7.28%!如把伯克希爾股票的價格乘數考慮進去,則為22%!
 
充分利用長期複利和股票價格乘數,是巴菲特建立這一商業模式的核心理念,也是成功奧秘之二,它反映了巴菲特對投資以及股市本質的理解。
 
如果沒有這個放大器,卻簡單模仿巴菲特,這個普通股票當然也能讓你獲得收益,但比巴菲特低得多則是肯定的。而且我懷疑,沒有這個放大器,沒有對長期複利的堅定信念,你是否會如此果決地買這只普通股票。因為在初始決策中,你的1億元投入只能獲得400萬元的收益,回報率僅4%而已!
 
三、始終以最有利的價格買入公司或股票。
公司價格有兩種:一種是以股票形式拆零後在二級市場競價交易的公眾價格;一種是以私下談判方式整體出售的私人價格。公眾價格受眾廣,買家數以千萬計,私人價格受眾少,找到一個買家比抓一個毒品販子還難;
公眾價格代表了市場情緒,私人價格代表了產業資本對公司的估值;僅買一部分股票可以是投資,也可以是投機炒作,整體收購一家公司只能靠經營獲利。因此,在正常情況下,公眾價格總要比私人價格高出N多倍,只有在極少情況下,股票價格才會跌到和私人價格相仿的地步。
 
通過伯克希爾·哈撒韋,巴菲特可在股市和實體間縱橫馳騁,當股票價格過高,已不適宜投資時,他可以把資金轉向實體,並通過整體收購來增加上市公司利潤,再通過股票的價格乘數,反饋到他的股票市值上。當股票價格變得低廉時,他可以大量購買股票,快速增加公司凈值。
 
而其他投資人尤其是基金,卻沒有這個條件。當股票已不適宜投資時,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減少持股。因此,在這一點上,巴菲特是長袖善舞加條條大路通羅馬,是兩條腿走路;基金則是獨木橋,是單腿跳躍。由於「自古華山一條路」,所以基金更容易硬著頭皮在矮子裡面拔長子,甚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此也更容易失手甚至遭遇滑鐵盧。
 
通過股市與實體兩棲作戰,雙向選擇,盡可能以私人價格購買公司或股票,是巴菲特建立這一商業模式的核心理念,也是成功奧秘之三。它表明
在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中,公司與價格是兩個同等重要的核心問題,而非巴菲特模仿者認為的只要好公司就行。
 
四、以良好的宏觀賺錢布局,來突破資金管理瓶頸。
受市場容量、衝擊成本,以及個人能力、真正的好機會總是不多等主客觀條件制約,單純的股票投資達到一定規模後,收益率就會大幅降低,這也是許多大師做到一定規模後就無法突破自己的原因。
 
而伯克希爾·哈撒韋使巴菲特有了一個舞臺,通過這個舞臺,他可不斷根據內在需要,調整宏觀賺錢布局,拓展新的賺錢領域。從最早的「借浮存金」買股票,到後來的買公司、做套利,再到近些年的「第三類生意(巴菲特原話)」——受監管,但資本密集的生意,如壟斷性公共事業,巴菲特不斷突破資金管理的瓶頸。而巴菲特的不同凡響就在於,每一次的突破,都不是外部利益驅動的結果,而是內部需要即內在驅動的產物;每一項業務選擇,又都和他的核心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因此,把巴菲特的成功僅僅歸結為商業模式的成功,實際是大大低估了巴菲特,也遠離了巴菲特。正如中國有三足鼎立之說,西方有鐵三角之謂,一個穩定的基業要靠三個渾然一體、堅不可摧的點來支撐
構成巴菲特成功鐵三角的除了商業模式、投資準則以外,還有個人品性!正是個人品性,構成了巴菲特成功的最核心要素,也是大多數模仿者都不可能成功的核心要素!這一點我們將在下文討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