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世界工廠!

2012080417:21
 
再見了,世界工廠!
(來源:大陸《IT時代周刊》)
中國這個高速運轉的「世界工廠」正在減速。隨著人口紅利消退,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中國製造」成本優勢不再,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撤離中國。這其中,既有中國企業加速向周邊國家外遷,尋找成本更低的洼地,也有外資企業大量回遷,迴歸本土製造。
 

今天,中國政府試圖通過產業升級在「量與質」之間尋找破局之道,但對缺乏核心技術的中國企業而言,這顯然需要一個較長的過渡期。因此,如何把握住僅有的供應鏈優勢,降低製造成本,凈化市場競爭環境,顯得尤為關鍵。一旦製造業大規模地撤離,中國經濟發展必將失去前進的動力。
 
第一章  撤離中國
製造業成本大增,正在加速本土企業撤離中國,轉向海外市場投資建廠,這無疑給原本低迷的中國製造業當頭澆了一盆冷水。
 
6月4日,聯想集團進階副總裁蘭奇對外聲稱,公司正考慮將部分PC生產線轉到位於德國瑟默達的工廠,並對在德國生產電腦的成本控制有信心。作為全球排名靠前的電腦廠商,聯想這則消息迅速發酵,引發了業界的廣泛討論。而就在不久前的3月份,聯想已經決定將部分商用電腦生產線遷移至日本。
 

中國經濟遭遇了不少麻煩。外資被譽為中國經濟的晴雨錶,但最近的數據表明,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商務部新近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378.81億美元,同比下降2.38%。其中,4月份實際使用外資為84.01億美元,同比下降0.74%。至此,中國吸引外資連續6個月出現負增長。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認為,出現這種局面主要受兩個方面因素影響:一是大環境不好,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包括受歐洲債務危機影響,歐洲對華投資能力下降;二是歐美國家都在重振製造業,鼓勵企業迴歸本土,對中國的投資有所抑制。不過,這似乎無法解釋另一個現象——其他新興市場無不呈現出高歌猛進的勢頭。印度、巴西、俄羅斯、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國家,已然成了全球跨國公司戰略佈局的新熱土。
 

「世界工廠」轉向
在中國商務部連續多個月公佈「不樂觀」數據時,一些新興經濟體國家卻接連呈現「喜報」。印度官方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印度實際利用外資81.01億美元,同比大增264%。
 

長期以來,人們對印度的瞭解還停留在軟體外包上,以這種觀點看待印度已經有些不合時宜,今天它已是全球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之一,儼然成了受投資商們青睞的新「世界工廠」。印度作為擁有12億人口的全球第二大人口國,其製造業規模僅為全球的6%,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國外經濟學家預測,2013-2015年,印度的經濟增速將會超越中國,製造業將是印度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的引擎
 
而中國的友邦俄羅斯也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俄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俄羅斯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達190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66.1%。
 
進與退之間,無不彰顯「世界工廠」正在轉向,於中國十分不利。尤其是印度,單月利用外資幾乎與中國打成平手。美的今年1月在公告中披露,其將與開利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拓展印度空調市場。雙方將把在印度市場的空調業務進行合併,美的出資約2000萬美元,控股60%,預計新公司年產能達100萬臺,今後產能還會提升。這也是繼美的在越南、埃及、巴西、阿根廷之後,在國外設立的第五大生產基地。
 
中國吸引外資的力度正在下降,美國AlixPartners顧問公司對中國、印度、巴西及墨西哥的製造業成本進行了調查對比,發現
中國在「世界工廠」的競爭力上已遠不及墨西哥。墨西哥有富足的勞動力,平均工資較低,更接近發達國家市場,運輸成本低廉,大量的歐美企業將目光瞄準了這片投資樂土。
 
除此之外,
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在吸引外資上,也表現強勁。越南就吸引了大批跨國企業落腳,2010年10月,英特爾在越南胡志明市高科技園投資興建的晶片廠正式落成,該專案總投資為10億美元,年產8.2億個晶片。今年4月,英特爾再次在胡志明市投建越南裝機規模最大的光伏電站。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中國一些低端生產企業,很多已經被搬遷到中國的周邊國家。馬來西亞投資發展部門的調查報告顯示,其北部的小城市檳城,2010年僅製造業就吸引了40億美元的投資,同比增長4.65倍。
 
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以及中國製造成本的走高,正在改變人們對中國的看法。據BBC報導,菲律賓貿工部長格雷戈裏‧多明戈表示,中國製造成本上漲對菲律賓是一個巨大的機會,為此菲律賓正準備承接中國企業的轉移,目前已經有一大批製衣廠、鞋廠遷移至菲律賓。
 

選擇在新興市場建廠好處很多,不僅勞動力成本低,更可規避關稅壁壘,提高產品在國外市場的競爭力。以巴西為例,空調整機進口關稅高達35%,這也逼迫中國家電企業在巴西進行本土化運作。記者獲悉,格力已在巴西、巴基斯坦、越南、美國等國家建立了工廠,隨著格力在海外市場的佈局逐漸鋪開,預計今後其一半以上的空調將在海外市場生產。
 
當然,從中國撤離,去世界各地建廠,也是出於戰略需要。比如,中國正在進行產業升級,勞動密集型與能源密集型產業獲得政府的優惠下降,這些產業轉向了交通與勞動力成本更為廉價的國家和地區。投資者也在權衡風險,歐美國家對「中國製造」的反傾銷從未間斷過,投資者分散手中的投資,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內外交困
本土企業也在加大海外投資力度。6月4日,據國外媒報導稱,聯想集團正考慮將部分PC生產線遷到其在德國瑟默達地區的工廠。而就在不久前的3月份,聯想已決定將部分商用電腦生產線遷移至日本。記者瞭解到,聯想此前已經在墨西哥、印度等地設有製造工廠。
 
歐洲市場是聯想的一塊短板,為了佈局這一市場,聯想可謂煞費苦心。去年9月,聯想冒著被宏碁法律訴訟的危險,將前宏碁CEO蔣凡可‧蘭奇招入麾下,出任進階副總裁,專注於聯想同Medion AG的整合。此前,聯想收購了Medion AG(主要從事電腦、電視機、冰箱等產品的生產與銷售),試圖提升在西歐地區的渠道覆蓋和影響力。
 
蘭奇認為,目前聯想集團正考慮在瑟默達生產聯想品牌的產品,該工廠具有擴產可能性,成本方面「很有競爭力」。業界認為,聯想通過並購,已獲得了工廠與渠道,轉移成本會低很多。聯想若能將部分PC產能轉移,其在歐洲市場的份額有望提升。蘭奇也承諾將把聯想電腦帶進歐洲三強。
 
不僅是聯想轉移產能,中興、華為、美的、格力等中國科技企業都在加緊佈局海外市場。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經常會遭遇百般刁難。華為方面對本刊透露,為了能在國外市場開展業務,他們通常要先獲得當地政府的接納,而最好的被接納方式就是在當地開設工廠,招聘當地的工人,這幾乎成了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必由之路。中國家電企業海爾,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從1998年開始就在海外建廠,目前在海外已經有20多家工廠。
 
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已經發展壯大,它們紛紛走出國門,向著海外的本地生產模式轉型。
 

近年來,歐美經濟低迷,失業率不斷創新高,一些外資企業正在響應號召忙於回遷,這也是歐美國家從工業化時代轉向服務業後的適度修正。「各位商界領袖,你們若有為祖國做些什麼的心願,國家會盡其所能地幫助你們。」今年2月,奧巴馬在國情諮文中提出幫助製造業在美國落地,為美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為此,美國政府提供了包括稅收優惠、工人培訓專案以及法律援助等多方面的支援。
 
奧巴馬不久前在訪問波音公司西雅圖工廠時,大力讚揚這家飛機製造巨頭是美國企業的榜樣,提供了大量高科技製造工作崗位,他認為,這類企業應該得到政府的減稅優惠。而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有將製造工廠搬回美國想法的公司越來越多,通用電氣已經將太陽能復合式熱水器的生產,從中國搬遷到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它還將投資超過4億美元的4個製造中心都放在美國本土,生產節能型的熱水器和冰箱等家電產品。
 
通用電氣中國的一位不願具名的高層在接受《IT時代周刊》採訪時指出,
美國工人的工資相比中國高出不少,但中國工資上漲速度快,而且難以預估。他認為,一些美國公司將部分生產線回遷本土有其道理,若等到中國薪酬跟美國接近時再回遷,就相當被動。
 
今年年初,麻省理工學院對105家美國公司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39%的企業正考慮將部分生產線轉回美國本土。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最新提供的數據顯示,隨著「美國製造」的成本優勢日益凸顯,今後5年,美國將新增200萬至300萬個工作崗位。
 
不僅是美國,不少德國企業也認為,中國日漸上升的成本,正讓其製造業逐漸失去競爭優勢,適當回遷恰逢其時。有研究機構對在中國投資建廠的部分德國企業調查後認為,德國企業對中國已不再鍾情。
德國企業擔心,以目前企業在中國的成本增速,過不了幾年將追平德國。當然,這並不光是勞動力成本,還包括石油價格上漲的運輸成本、房價上漲的倉儲成本等。
 
歐美企業回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核心部件的生產——
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較弱,導致一些科技企業對此不放心。比如精密儀器,容易造成機密外洩。有境外媒體報導,中國有大量廠商急需獲取前沿的創新資訊,他們往往會不惜代價把機密資訊弄到手。而通用電氣就表示,在進入中國市場多年後,公司獲得了快速成長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導致一些重要的資訊技術洩露。
 
產業發展趨勢也在促使外資企業迴歸。儘管歐美勞動力成本相對中國依然高出不少,但它們通常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它們的工廠也更靠近先進產品的市場,可以縮短上市時間,節省存儲成本。以電子產品為例,其貶值越來越快,在本地市場生產,有利於充分挖掘產品價值,減少時間耽誤帶來的損耗。
 
內外交困之下,中國製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第二章  告別廉價時代

成本瘋狂上漲,正將中國的製造業逼上一條不歸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最近撰文指出,中國生產的手機、電腦、彩電等電子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往國外,使得西方國家的通貨膨脹得到有效遏制,中國為世界經濟作出的貢獻,人們有目共睹。但中國正快速地將這一頁翻過去,與廉價勞動力時代說再見。
 
蝴蝶效應
5月16日,在內地有著百萬勞工的富士康掌門人郭台銘在晚宴上對外承諾,將把內地員工月薪調至4400元,預計到今年年底,中國內地員工的薪酬水準將超過台灣本部的新進大學畢業生。這也是繼今年2月將工資上調16%-25%之後,富士康再次公佈加薪計畫。
 
富士康一再提薪,將給其他同類企業帶來強大的成本壓力。《IT時代周刊》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出席當晚晚宴的美的集團董事長何亨健,聽到郭台銘公佈漲薪計畫時表情一下就僵了。截至去年年底,美的有超過6.6萬名員工。
 
富士康漲薪的消息已經引發了「蝴蝶效應」,其他製造企業不可能再做「鴕鳥」,不得不緊跟其後,大幅提升員工工資。
 
劉羽是深圳一家中型企業的老闆,主要從事手機液晶屏的生產與銷售。最近,他雙眼佈滿血絲,眼袋腫大,看上去無精打采。他在接受《IT時代周刊》採訪時透露,最近公司員工整天吵著加工資、組織罷工,他夜不能寐。
 
2010年下半年從華為出來時,劉羽一頭又濃又密的黑髮,不到兩年時間,頭頂已經形成一片「沙漠地帶」,而兩邊的殘餘部分也白了不少。「現在公司規模偏小(不足300人),接到的訂單也有限,大公司對它們不放心,小企業則賬目難收,跑路的老闆也不少。」劉羽說,他現在進退兩難,如果薪酬再漲,公司將難以為繼。
 
劉羽並非最難熬的,還有一些行業的工資更高得離譜,如家具行業,平均工資已上升到了6000元,熟練的技術工月薪過萬元,其中熟練的雕花工人年薪20萬元也難找。正因如此,廣東的江門市新會區,這個「家具之鄉」已顯出頹勢。工人薪金高,流動性強,碰上今年房地產不景氣,家具銷售低迷,很多家具企業都處於半停工狀態。
 
製造業萎靡,直接影響到東莞的GDP。今年第一季度,東莞的GDP僅增長1.3%,漲幅排名墊底。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則下降1.6%,出現罕見的負增長。曾幾何時,這裡是世界電子配件的集散地,有一種說法叫「東莞堵車,全球缺貨」。
 
這不僅僅是東莞的問題,整個中國製造業都不容樂觀。通用電氣在做兩手準備,為未來尋找更低的成本,以便身處逆境時能全身而退。為此,它已經將一家生產風力發電機企業開設在越南。
 
惡性循環

前些年,為了吸引外資,中國政府曾制定了各項優惠措施。但從2010年12月1日起,內外資企業稅制開始全面統一,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被終結。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寬鬆的投資環境、低成本的能源,已一去不復返。尤其是在人力成本以及原材料成本高企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被迫撤離中國,這也將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製造業下游的各配件廠商為了生存,也將追隨而去。
 
中國「廉價生產中心」的日子行將就木。瑞信銀行的分析師認為,
中國對世界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長期以來將全球的通貨膨脹維持在較低的水準。美國在過去十年裡,服裝的價格不僅沒有上漲,還下跌了10%,這都得感謝中國的勞工。但這種日子已經一去不返了。最近,美國商場已經在上調服裝的價格。瑞信銀行在報告中預測,未來3到5年,中國農民工的工資每年將上漲20%到30%,中國的人口紅利已不復存在。
 

除了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燃油價格,推高了物流成本,再加上原材料價格大漲,中國製造的成本不再低廉,中國製造業優勢正遭遇挑戰。4月26日,富士康國際發佈了盈利預警,預計今年上半年綜合業績虧損凈額將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而中國本土的龍頭科技企業中興、華為,也走過了快速增長期,營收與凈利潤增長都趨於放緩。
 
早在去年,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預測,按照中國現在的勞動力和運輸成本的增長速度,只需5年時間,北美與中國的成本效率就會持平。
 
中國地方政府普遍將房地產當作支柱產業,嚴重依賴於土地經濟,導致房價高過發達國家,這種竭澤而漁的方式,稀釋了外來務工人員手中為數不多的錢,使得他們沒有成就感與歸屬感,反過來也進一步推高了工人對工資的期待。
 
另外,中國嚴重的城鄉對立體制,也使得外來務工人員奉獻畢生心血,卻享受不到應有的福利。如,深圳的一項做法最近在全國引起了公憤,當地政府正準備出臺新政策,今後享受醫保人員要累計繳納相關費用年滿25年,中途連續中斷超過3個月,之前所有的繳費將自動清零。有法律專家認為,這種做法是明目張膽地「洗劫」外來工人,將進一步加劇用工緊張,讓中國製造業雪上加霜。
 
高製造成本也催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德國IGB-霍爾丁公司主要生產氣焊嘴,其在印度和中國的廣東都設有工廠,印度工廠不僅成本低,產品合格率也更高。而中國工廠生產的產品,大多無法銷往歐美市場,主要問題是質量不過關。其在調查中發現,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中國的生產成本太高,很多原材料廠商為了節省成本,往往採取偷工減料的方式,大量使用劣質材料。
 
第三章  尋找破局之道
中國的低成本製造優勢由來已久,但這並非毫無代價。比如,中國工人工作時間長,政府部門對違反《勞動法》的企業比較寬容,因此,中國工人的生產力相對較高。與歐美國家對比,中國工人的工作時長是他們的兩倍左右。並且,歐美工人不僅有年假,夏天高溫時還會帶薪休假。週末連電話都關機,遇到產品供不應求時,企業很被動。與此完全形成對立的是,在富士康,旺季時會有數萬名工人通宵達旦地趕製iPhone,工人每天工作12小時司空見慣。隨著工人維權意識的提高,這種基於超負荷勞作的低成本優勢不可能持續下去。
 
僅存的優勢
現在,
如果要為「中國製造」找出一些優勢,那就是供應鏈完善,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積累起來的,也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去年2月1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舊金山舉行了一次低調卻意義不同尋常的宴會,宴請對象主要為美國各科技巨頭的首領,其中包括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時任谷歌CEO的施密特、甲骨文CEO拉裏‧埃裏森、思科CEO錢伯斯等。奧巴馬向出席晚宴的企業家提問,當時重病在身的賈伯斯就坐在奧巴馬左側,被要求回答問題,「蘋果iPhone與iPad風靡全球,製造中心卻在中國,蘋果的產品何時才能在美國本土生產?」賈伯斯笑了笑,並未直接作答。
 
今年5月底,蒂姆‧庫克在出席D10數字大會時表示,蘋果的產品並不排斥在美國生產,我們主要看實際情況需要,目前已有少部分在美國工廠生產。比如,蘋果的手機與平板電腦所使用的晶片,放在德克薩斯州的奧斯汀製造,其手機所使用的玻璃放在美國的肯塔基州工廠中製造。但這僅是零部件工廠,要想實現整機組裝還有較大的難度。
 
以iPhone4S為例,它由很多不同的部件組成,這些部件包括晶片、液晶屏、攝像頭、聽筒、電池、充電器、隔熱膜、揚聲器、後蓋、電路板以及各種細小的螺絲、排線、按鍵等,而這些零部件供應商大部分是獨立的,蘋果要想控制好生產成本,首先就要對繁瑣的供應鏈進行管理,就近採購。
 
除了零部件供應的繁瑣外,iPhone的生產工序也相當復雜。據美國廣播公司報導,富士康工廠生產一部iPhone,僅工序就多達141道,其中絕大部分需要手工操作,尤其是拋光與焊接環節,很多人因此患上了職業病。同樣,生產一部iPad平板電腦,工序也相當復雜,總共需要經過325雙手才能生產完成。
 
因此,面對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旁敲側擊,蒂姆‧庫克也道出了個中的苦衷:「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國模具製造開始走下坡路。現在要想把這些廠商召集起來,可能連一個會議室都填不滿。」而中國則不同,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區,各種配件廠商多如牛毛。「美國政府要想蘋果公司回遷,有太多的基礎性工作要做。」庫克表示。
 
據悉,生產電視連接線的PPC公司,曾考慮過將工廠搬遷到越南,因為那裡的勞工力成本更低廉。但問題在於,越南缺乏可靠的配件供給,比如鍍鎳、熱處理及專業的衝壓技術,越南無法滿足PPC公司的需要。幾經權衡後,PPC決定暫時將工廠留在中國上海。不過,PPC對工廠進行自動化改造,用機器來代替部分工人,以便減少人力成本支出,保持在行業中的競爭力。
 

「勞工成本低的國家不少。」通用電氣副董事長約翰·賴斯認為,「但部分隱形成本會抵消人力成本,比如,很多國家缺乏完整的供應鏈,導致運輸及採購成本高昂。」
 

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積累,在供應鏈資源整合上,已經形成了獨到的優勢。供應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比如,它不僅需要充沛的原材料、零部件供給,後期的生產也需要機器與人工配合,此外還要有高效的配送網路及其維護體系。
 
國外製造業在供應鏈條的完整上,要想追趕上中國還有一定的距離。以最近處於上升勢頭的孟加拉國為例,雖然在吸引外資上上升較快,但是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停電、停水較為普遍,港口配送落後,這也讓很多想去孟加拉國扎根的企業心存顧慮。
 
不過,
中國製造業的優勢還能維持多久,要看越南、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國家以及決心重振製造業的歐美國家的成長速度,如果它們的力度夠大,政府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及配套,那麼,中國現有的優勢將會被慢慢瓦解。
 
病症與處方
針對中國製造業降溫現象,中國政府在忙著產業升級與轉型,提高中國製造的科技含量,儘量減少製造業撤離中國帶來的影響。過去,中國製造業在追求數量的過程中忽視了質量,這種粗放模式,是以消耗大量資源、破壞生態為代價的。
 
「十二五」以來,國家將新興產業和高新產業作為破局之道,由粗放式轉向精細化、高端化,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但目前還存在一種錯誤認識,即將傳統產業作為落後產能來看待,在新興專案上一窩蜂而上,不僅導致產業的空心化與泡沫化,同時也使傳統製造業失去優勢。
 
『「中國製造」還處於產業鏈的下端,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普遍缺乏技術積累的情況下,產業升級更成了無源之水。』有社科院專家認為,中國政府要完成這一艱巨的課題,需要有一個較長的過渡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仍佔有重要地位。
 
盲目地轉型升級,將導致把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企業逼出中國,這是非常魯莽的。因為,很多看上去不起眼的組件,它們也是中國製造業的一部分,是為中國經濟輸血的毛細血管。毛細血管不能供血,肌體就會停止運轉。中國向高端轉型是一個趨勢,但這個趨勢應該是市場的選擇,靠企業通過技術積累來實現過渡,否則,理想就會遭遇骨感的現實。
 
今天,中國最賺錢的壟斷國有企業,並不能肩負轉型升級的重擔,而民營企業處境艱難,即便是中國民族企業的排頭兵,今年都出現營收低迷、凈利潤下滑的趨勢。而珠三角以及長三角地區這兩年都出現了倒閉潮,欠下債務而跑路的老闆屢見不鮮。
 

大環境對中國經濟發展極為不利,中國政府急需通過穩定物價(尤其控制房價),給企業減稅、取消不合理稅項等方式,使中國「世界工廠」能休養生息,保存競爭力。復旦大學金融學教授孫立堅認為,給企業減稅,首先要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減稅。
 
但財政部公佈的消息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國累計完成財政收入29976.25億元,同比增長14.7%,其增幅明顯高於GDP(第一季度增長8.1%)增幅。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認為,中國的稅負太重,以致沒有人搞實業,而過去國家提出的結構性減稅,非但沒實現,目前來看各項稅費還有增加的趨勢。
 
在今年的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涂建華指出,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僅僅是通過金融手段為製造業減負還遠遠不夠,應該制定剛性的政策,確保做實業的能賺錢,打破不公平的準入門檻和審批制度,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最關鍵的是要對壟斷企業的經營範圍設一定的限制,防止它們將觸角伸得太遠,擠壓非公有制經濟的生存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
內憂外患的時局下,在產業升級還遠未到位時,一旦製造業大規模地撤離,中國「世界工廠 」將搖搖欲墜,經濟發展也將失去前進的動力。
 
(來源:大陸《IT時代周刊》2012年7月第12期 記者/杜舟 馬鳴)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