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A的能與不能

2012061717:02
 
FTA的能與不能
于國欽


2012年5月台韓出口年增率

FTA的能與不能圖╱美聯社
 
■韓國與歐盟FTA於2011年7月1日生效,今年3、4、5月韓國對歐盟出口年增率為-17.3%、-16.7%、-16.4%,同期間台灣對歐盟出口的年增率-11.1%、1.5%、-13.4%。
 
■東協與中國所簽署的FTA,經常被稱為東協加一,雙方最早所簽的架構協議生效後自2005年7月起逐步調降工業產品的關稅,2010年元旦自由貿易區正式形成,區內九成貨品彼此享零關稅待遇。
 
政府首長連日以來大聲疾呼:「沒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台灣就要被邊緣化。」好像簽了FTA,台灣前途就是一片光明似的,這樣的論述顯然有待商榷。
 
FTA確實可以讓台灣出口享有更低的關稅,但相對的也得開放市場、降低關稅讓人家進來,這是個互惠的買賣,沒有人保證簽了之後,有利而無害。試想,當你享受零關稅進入人家的市場時,人家難道不想打開你的農業市場,也想享受零關稅的待遇嗎?在這一協定下,出口業者固然拍手叫好,但農民與傳產業者豈能不聞風戰慄?
 
FTA提供自由貿易環境
FTA有多大的作用?且看美、加、墨所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於1994年生效後,十多年來墨西哥在美國市場占有率確實明顯升高,但加拿大在美國市場占有率卻由簽署前的19.2%節節下滑至去年的14.3%。由此可知,FTA只是提供一個自由貿易的環境,並不保證簽了之後外貿一帆風順,更無法保證國內產業不受衝擊。
 
事實上,不只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出現成員國市占率降低的情況,東協與大陸的FTA、韓國與歐盟的FTA、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的早收清單,迄今也都有著令人意外的發展。
 
先看東協,東協與大陸的自由貿易區自2010年元旦正式形成(2005年開始降稅),但東協十國的產品在大陸的進口市場占有率非但未提高,反而由簽署前2003年的11.5%降至今年前4個月的10.6%。
 
再看韓國,韓國與歐盟FTA生效近1年,理論上應該有助於南韓對歐盟的出口,惟令人意外的是,今年3、4、5月南韓對歐盟出口連月衰退,並且衰退幅度皆逾16%,歐盟占南韓出口比重也由去年上半年的11.2%驟降至今年5月的9.5%。
 
同樣的,兩岸ECFA早收清單自去年初上路,今年元旦起輸往大陸的零關稅商品擴大至509項,可惜的是,在零關稅的優勢下,今年前5個月台灣對大陸出口依然衰退10.2%,而在大陸的進口市場占有率更降至歷史新低。
 
上述這些發展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FTA並沒有如此神奇。今年以來,南韓外貿之所以優於台灣的原因在於他們的汽車、汽車零組件、鋼鐵、機械、電腦皆有不錯的表現,適時彌補了資訊電子出口下滑的困境。由此可知,南韓今日的出口競爭力源自於產業實力者多,來自於FTA者少,這是一個必須認清的事實。
 
多元產業實力才是王道
反觀台灣,如果沒有像南韓這樣多元的產業實力,即使與美、歐都簽了FTA,恐怕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因為經驗告訴我們,沒有優勢的產業實力,只想憑藉的零關稅就要在人家的市場上攻城掠地,那只是蜉蟻撼樹的空想罷了。
 
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各國經濟結盟,我們該看到的是結盟背後的產業實力,而不是一股腦兒的以為只要簽了FTA,台灣一切問題皆可迎刃而解。概而言之,FTA只是提供一個自由貿易的環境,卻不是解決經濟問題的萬靈丹,執政者在推動FTA時,萬萬不可倒果為因。
 
2012-06-17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