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錯的人民幣

2013091302:57
被看錯的人民幣
(來源:金融界)

作者肖磊撰文:對於人民幣的未來,記得新《三國》里曹操說過一句話:「你們都把我看錯了。」
 
現在的地球應該說是被貨幣包裹著的地球,有人的地方就有貨幣。貨幣如此之多,跟人的生活又如此親近,它就像水和空氣一樣重要。當然,如果它出了問題,也會像洪水和大氣污染一樣累及每一個人。
 
金融市場的動盪並沒有因為貨幣量的逐漸龐大、全球一體化的深入、金融資產規模的擴充、交易量的飆升而減少。
 
進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由於發展不平衡以及各新興的市場缺乏駕馭金融市場的經驗,危機屢屢發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等相繼爆發。
 
一、對比

值得注意的是,發生在亞洲以及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危機並沒有影響到美國和歐洲市場。美國等發達國家就像大海的最中央,邊緣海浪滔天,大海深處卻沉穩安靜。可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2010年歐債危機爆發,大海深處發生地震,亞洲和發展中國家被掀得七零八落,沒有一個新興的經濟體在這兩個危機當中幸免。
 

時間進入到2013年4月,巴西、印尼、印度、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貨幣兌美元匯率開始明顯下跌,這些國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貿易數據走軟,股票市場下跌,經濟增長放緩等狀況。截至目前,這些國家貨幣當中兌美元匯率跌幅最大的印度盧比跌了30%,跌幅最小的盧布兌美元匯率也下降了10%。
 
相比以上貨幣的貶值以及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同期美國經濟則復甦加速,房地產市場和就業市場持續改善,股票市場屢創新高,美元再次獲得追捧;歐洲經濟走出低谷,歐元區制造業指數等連續上升,全球對歐投資信心大增,歐元匯率企穩,就連希臘股指也明顯回升。
 
時間並沒有讓全球金融市場的規律發生重大變化,歐美危機,亞洲受難;亞洲危機,歐美安然無恙,甚至獲得新機。像這樣的全球金融演進還要持續多長時間?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澳大利亞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亞洲國家,但澳大利亞的經濟和澳元的走勢值得亞洲關注。
澳元一直被稱為商品貨幣,在過去的幾年裡得到了金融市場的更多追捧。市場給澳元貼上了標簽,當採礦業投資下降,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澳元的異動就在所難免。澳大利亞央行自2011年底至今已降息八次,但很難扭轉澳大利亞經濟增長放緩的局面。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七月份澳大利亞意外出現貿易赤字,出口與六月份持平,但進口環比增長4%。
 
印度盧比的問題也比較簡單了,
印度產業更加單一,缺乏出口市場,再加上國內對進口商品的需求依然不減,外匯儲備急劇減少,盧比失去支撐不可避免。印度不是美國,不可能玩轉赤字經濟模式。美國能夠在缺乏出口市場的時候,依然保持美元和金融乃至經濟的穩定,靠的就是美元的國際貨幣效應。
 
二、區別

當然,美國不僅僅有美元。當美元匯率走低,美國可以借此稀釋債務,還可以促進出口市場。美國股市動盪,但美國還掌握著全球期貨市場及外匯市場的定價權,資金依然可以為美國創造金融稅收。美國有諸多的大型企業在海外建廠,導致國內就業趨緊,那就重振制造業,再不行就發動小規模戰爭,刺激就業。總之,美國經濟金融結構錯綜復雜,任何單一的經濟負面現象都很難影響到美元及整個經濟。
 
日元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於日本經濟結構優於亞洲其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日元的貶值並沒有給日本經濟帶來像印度、澳大利亞等出現問題。
日元的貶值反而增加了日元的吸引力,目前在國際市場日元的競爭力高於美元,日本股市在日元貶值之下迅速上升,資金的回流和匯率的走低推動了日本制造業的復甦,日本經濟增長預期改善。
 
如果拋開一個經濟體本身的綜合實力和經濟結構問題,貨幣市場就成了一個簡單的技術市場。假如房地產市場崩盤,房產中介就會倒閉,地產從業人員會失業;銀行危機來臨,銀行專業人才就會被降薪、辭退。但我們仔細去觀察那些不容易失業的人,往往是掌握了綜合技術及具有管理能力的人。貨幣市場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機構扭曲,經濟模式單一,內生動力遲緩,這類國家的貨幣就像專業人才一樣,單個行業不景氣,自己立馬就危機了,而且會連累到家庭、社會。
 

人民幣決不能走盧比、澳元等之路,人民幣應該是一個沒有標簽的貨幣,市場對其的認知是綜合性的,就像美元一樣,你不會因為美國股市的下跌拋售美元,也不會因為美國赤字而放棄美元儲備,更不會因為大宗商品價格的異動而擠兌美元。
 

在此次亞洲貨幣及新興國家貨幣的貶值狂潮中,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至今保持著穩定趨強的走勢。究其原因,眾說紛紜,但根本的原因正是人民幣沒有標簽,人民幣既不是商品貨幣,也不是自由浮動的交易貨幣,更不是低息套利貨幣,市場不會因為中國經濟增長有所放緩而拋售人民幣,也不會因為貿易數據的起伏而炒作人民幣,人民幣僅僅是一個固定匯率下的區域結算貨幣。
 
回過頭去看貨幣市場危機,脈絡逐漸清晰。為什麼盧比、澳元等貨幣如此脆弱而又對其國內經濟的直接影響又如此之大;為什麼歐元的異動對德國影響並不是很大,而對經濟結構單一的希臘等市場有嚴重影響;美國退出QE並未給美國金融市場帶來麻煩,反而給亞洲金融市場帶來了災難;日元貶值利好日本經濟,刺激了日本經濟,而盧比貶、印尼盾的貶值卻給其國內經濟、股市等帶來了龐大負面效應。
 
記得兩年前,歐債危機出現,歐元崩潰論肆意傳播期間,被稱為歐元之父的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這樣說道:歐元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債務危機不就是缺錢嗎?
 
人民幣是存在一定危機的,這種危機正如歐元一樣,是內部的債務問題,歐元區有希臘等國的債務,中國有地方債務。但
總體來說,人民幣是具備綜合貨幣特徵的,內部的自我循環和平衡度隨著經濟規模和總量的提升,能夠影響人民幣匯率的一方因素時常會被另一種因素抵消,在結構合理的綜合性經濟當中,總是東方不亮西方亮。這正是美元能夠在危機和繁榮時期均能保持某種穩定的關鍵所在。
 
三、現狀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是事實,但經濟總量和結構調整向前不可逆;股市無起色,但房地產等市場資金湧入依然不減;消費和出口有風險,但投資即可補上;對原油和黃金等進口需求越來越多,但外匯儲備卻有增不減。這些綜合因素及市場和政府的合力導致了這種平衡模式的存在,讓市場對人民幣的擔憂僅存在於資本賬戶放開以及匯率自由化之後的一種貶值猜測,而無實際的參考價值。
 

在亞洲市場,更多的投資者依然看好人民幣,還有一個原因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沒有選擇競爭性貶值,其信譽至今延續。政府給予貨幣的任何一個信號,都會成為今後貨幣市場遇到危機時,人們做出恐慌性選擇的依據。在此次亞洲貨幣大貶值的時下,那些輕易預言人民幣也會貶值的分析,恐怕會差之千里。
 
在匯率管制,資本賬戶未開放的情況下,國際清算銀行在剛剛公布的基準三年期外匯交易額調查報告中指出,中國的人民幣已經飆升至交易最頻繁的十大貨幣行列。這說明
當市場不知道什麼因素可以具體影響人民幣步伐和走勢的時候,就是人民幣發展最好的時候。
 
除了經濟結構和經濟規模的支撐,人民幣能夠在資本賬戶開放及匯率自由浮動之後保持穩定的另一個前提是需要一個強大的金融市場。這是中國目前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回顧亞洲金融危機及新興市場遇到的貨幣危機,其金融市場定價權和影響力的缺失加劇了危機的破壞力。
 
金融定價權和影響力更多的是靠衍生品市場,美國雖然遭到次貸危機的破壞,但美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給美國經濟帶來的收益和優勢並不能輕易抹去。原油、黃金、銅等重要的國際大宗商品,哪一個的定價權不是掌握在美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中國的M2名義上已超過美國,但由於統計問題以及美國真正的貨幣市場是在衍生品市場,僅次貸相關的產品就超過30萬億美元。如果沒有上百萬億美元規模的衍生品市場,僅僅10萬億的M2如何駕馭美國經濟?如何影響和定價全球金融資產?而我們中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還是個位數,不足美國的零頭。筆者個人的觀點是,人民幣的問題跟蒙代爾說歐元的問題一樣,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四、未來
人民幣首先會成為貿易結算貨幣,這一時期應該有嚴格的匯率管制,其風險會降低,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要求並不是很高。其次人民幣要成為投資交易貨幣,這一步需要開放匯率市場,資本賬戶則最好是半開放狀態,這一時期對金融系統和金融交易市場的要求很高,目前發展的上海自貿區和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的規劃可以為這一階段做一定準備。最後才是讓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這一階段依靠的是整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其變數太多,並不在經濟學的單一範疇之內,包括政治、經濟、金融,乃至軍事都需要同時進步,
但登峰造極,人民幣也最多是與美元、歐元相當的儲備貨幣,完全取代或被取代的概率不是很大。
 
在當前歷史背景下,貨幣市場依然是國家之間實力博弈場,也是任何人都要參與交易的對比市場,它的穩定不僅需要強有力的經濟金融系統支撐,還需要創造對比優勢,比如美元的其中一個吸引力就是,美元很爛,但其他貨幣更爛。遠至美元,近至歐元的國際化,從中可以看出,貨幣不僅要像駱駝一樣,能夠穿越荒涼的沙漠,經歷龍捲風而依然知道前進的方向,貨幣更應該像「死駱駝」一樣,自信於「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對比優勢,這樣市場才愿意「死、活」都追捧,成為真正的國際貨幣。
 

要問人民幣未來會不會走上像盧比一樣的貶值之路,主要看的並不是周邊貨幣是否下跌或中國央行推行什麼政策,也不取決於中國在匯率市場的改革進度。真正能夠影響人民幣的,是中國能否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不安的歷史環境下,成功的做好綜合性發展,調整好經濟增長模式,建立起比較完整的金融和市場體系。
 

當中國的貿易順逆差、外匯儲備增減、大宗商品價格更迭、股市起落、債券收益率升降、房地產崩盤等都無法確切的影響到人民幣的時候,人民幣就成功了。對於人民幣的未來,記得新《三國》里曹操說過一句話:「你們都把我看錯了。」筆者用這句話總結此時市場正在議論的人民幣走向問題,人民幣可能也在說,你們都把我看錯了。
 
肖磊,財經專欄作家,世元金行高級研究員,外匯市場觀察員(BWCHINESE中文網)
 
鉅亨網新聞中心201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