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經濟下的曙光與投資機會

2013042920:01
悶經濟下的曙光與投資機會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部日前公布3月份工業生產指數,結果為131.16,比去年同期衰退3.28%,若扣除春節因素不計,這個指數是近15個月來的新低點。這樣的現象,的確令人意外,也為目前悶經濟狀態,更添不安的氛圍。
 
在全球同樣面對實質面狀況不佳的情形下,但悶與樂觀的氛圍卻有極大的差異,美國、歐洲及日本實質經濟表現比起亞洲四小龍及新興市場差了許多,但美國股市卻頻頻挑戰新高,日、德國股市也嘗試挑戰近五年高點,其他歐洲的的公債價格更是全面大漲,以義大利10年公債殖利率為例,過去還在為能否低於6%而努力,但在日前(23日)卻已下降到3.975%,也就是說,一時間便宜的歐洲公債,都成了搶手貨。美國房地產又何嘗不是如此,2月份的房價指數已回到196.3,距離2007年4月的巔峰時期只剩13.6%。
 
相反地,韓國股市卻感覺向下比向上的機會來得大,中國大陸就更不用說了,上證指數只剩2,200點左右,比起歷史高點6,124點,及近五年高點3,500點,與仍有7%成長率的實質經濟,實在極為不稱。
股市不是應該反映基本面嗎?精確地說,應是反映對未來基本面改變的預期。
 
2013年開始,美、日經濟似乎置之死地而後生,歐巴馬第二任後,成功啟動「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也就是俗稱的美歐FTA),並說服日本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談判,這將改變全球布局及規範,而頁岩油氣開採技術的突破,更使美國重新掌握全球產業進程的節奏,從新能源的主軸,回到關注生技醫藥、精緻農業及精密機械等發展。而日本安倍的貨幣、財政及鬆綁三枝箭,也使得日本產業重獲動能。
 
在台灣方面,雖然以短期的出口及生產數據來看,或許令人感到悶些,但若相較去年台灣產業的慘狀,又何嘗沒有一種重獲新生的感覺;若以未來全球發展格局,台灣產業的未來,又何嘗沒有顯現出曙光。記得去年,台灣產業在韓國三星及中國大陸進口替代策略下,呈現被雙面夾殺的困境,但現在來看,台積電技術能力更盛以往,DRAM、面板企業開始獲利,品牌企業也重新站穩腳步,「去三星」產業連線也開始發酵。更弔詭有趣的是,
2008年後韓國以低匯率政策,強掠了日本及台灣的出口市場,也迫使日、台產業必須提早轉型,資源也因此被迫重新布局,新興產業反而獲得資源挹注。
 
從國際間技術前瞻預測的報告來看,資通訊行動裝置與生技醫藥在產業發展上,主從角色很可能就會在未來三到八年間產生易位。這也為什麼,在台灣股市雖還在悶階段,但生技醫藥類股早已漲翻天,去年71家在上市櫃(含興櫃)企業雖然營業額只增加200億元,但股票市值卻增加2,000億元。不僅如此,許多國際級創投也開始與台灣生技醫藥企業結盟,國際級生技企業也將其亞洲中心設於台灣,例如,全球第4大動物疫苗廠羅曼將來台投資1億美元設立亞洲中心。雖然台灣生技醫藥類個股的投資還在本夢比階段,但顯然許多美夢應可成真。可惜的是,台灣股市並沒有生技醫藥類股綜合指數可以投資,投資人只能押注單一企業,增加風險。
 
最後,
從未來全球新格局來看,若台灣真能加入TPP,台灣將成為TPP區域裡,最具生產比較利益的國家,也可以成為TPP區域外(尤其是中國大陸)通往TPP境內的最佳途徑。事在人為,前景與方向已豁然開朗,處處有投資機會,怎麼會悶呢?
 
【2013/04/28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