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股民投資的「好股票」條件

2012082223:06
 
值得股民投資的「好股票」條件
李雪雯
暫且不論政府及政府官員該不該為單一企業「拉它一把」,或是「大力站台、促銷」,也不論過去政府大力栽培的「兩兆雙星」,如今是讓多少股民們及銀行業者「兩兆傷心」,卻讓筆者想藉此機會,與眾多讀者一起分享「什麼才是股民們值得投資的『好股票』標準」?
 
8月8日平面媒體頭版頭條新聞寫道:「台灣7月出口慘綠」,7月出口值是248.5億美元,衰退幅度達11.6%。總計台灣1至7月出口總值1716.5億美元,衰退5.8%,這是台灣出口連5月衰退。
 
這當中造成出口衰退最大的項目,是資訊通訊產品出口減少了27.7億美元。財訊文化執行長謝金河在8月中旬《先探投資》的「三個大老闆決定經濟與股市的命運」專欄文章中直指,台灣出口衰退就是宏達電闖的禍。因為光是宏達電1至7月的營收,就減少了700億。
 
他甚至在文中表示:「宏達電萬一出局,那是全台灣的悲哀,台灣打造自有品牌hTC、ACER都一度是台灣之光,但是走到今天這個局面,政府卻連噓寒問暖的溫情喊話都沒有,這是很奇怪的景象」。
 
剛好也就在同一時間,報載經濟部長施顏祥10日出席台美產業合作啟動暨推動辦公室揭牌儀式,活動結束後受訪時表示:政府會與宏達電密切聯繫並提供協助,呼籲「請大家肯定、多支持hTC,從愛用它的手機做起」。甚至行政院的發言人胡幼偉還說:「所有內閣閣員應該都是hTC的愛用者吧!」
 
除了施部長對宏達電「拔刀相助」的發言之外,央行總裁彭淮南也同樣跳出來,呼籲政府幫助宏達電,以挽救出口景氣。雖然在他呼籲搶救hTC的同時,卻被眼尖的媒體記者發現,他手上拿的是蘋果iPhone,引來他兩度大動作發新聞稿澄清「使用iPhone手機純是為熟悉流行產品」的「新聞外一章」事件,更被媒體挖出有不少內閣官員配發的手機不是hTC,而是iPhone。但這些言論,卻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討論。
 
其中,反對以政府之力幫助某一企業的聲浪最大。平面媒體15日的社論曾經寫道:
「台灣的經濟太依賴出口,而出口又太集中於資通訊產業,使得國際景氣下滑時,台灣受到的衝擊最大。這些結構轉型的問題,有賴由政府在政策上引導,分散出口產業,並且發展多元的內需產業。政府首長苦口婆心呼籲大家愛用國貨,雖然出於善意,但如果宏達電的手機只能靠台灣人來支撐買氣,那問題可就嚴重了」。
 
暫且不論政府及政府官員該不該為單一企業「拉它一把」,或是「大力站台、促銷」,也不論過去政府大力栽培及背書的「兩兆雙星」,如今是讓多少股民們及銀行業者「兩兆傷心」,卻讓筆者想藉此機會,與眾多讀者一起分享「什麼才是股民們值得投資的『好股票』標準」?
 
根據過去採訪許多專家的經驗結果顯示,以下幾點應該是值得股民們列入投資清單的不錯投資標的。
 
一、轉投資的子公司、孫公司非常少。

這是因為當轉投資企業一多,便會讓投資人看不到這家上市、櫃公司透過轉投資,對財務報表「上下其手」的唬弄技倆。
 
儘管自2005年7月後開始實施「7號公報」,且依照規定『重要子公司』財報需經過會計師核閱,否則企業財報為保留意見者,將認定不予接受。所謂重要子公司的定義(為最近2年內有下列任何一項情況者):
 
1.佔母公司營收比重達30%。
2.主要原料或商品,其數量或進貨金額來自子公司達50%。
3.對母公司產值貢獻度達50%。
4.上市公司對該子公司原始投資金額達公司實收資本40%,且達新台幣3億元(上櫃公司1億元)。
5.上市公司對子公司「資金貸與」,及「背書保證」金額合計達公司淨值40%以上,且達3億元(上櫃公司為1億元)。
6.單一子公司稅前損益佔合併營收達50%,且達3億元(上櫃1億元)。
 
7號公報的實施目的,是為了避免上市、櫃母公司過去普遍以「投資公司持股是否超過50%」做為判斷依據(也就是會計學中的「權益法」),而藉由子公司進行作帳弊端。
 
例如在「七號公報」實施之後,有不少會計師便表示,將可徹底檢視是母以子貴,還是母公司虧損轉由子公司承擔,並減少地雷股發生,讓向來神秘的所有轉投資資訊全部攤在陽光下。
 
但是,根據熟悉上市、櫃公司財務運作的專家表示,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下,「有辦法」的上市公司依然可以透過「轉投資更多家的子公司與孫公司」的方式(有的上市、櫃公司,轉投資公司甚至有數百家之多),讓這些子、孫公司都不用成為「重要子公司」,更難讓投資人清楚地一虧其財務報表及賺錢與否的虛實。
 
二、股價不會大起大落。

有的股價有可能從三位數,跌到只剩個位數,然後再漲個好幾倍。或許有很多人會認為:股價漲漲跌跌是很自然的現象,不能因為股價大幅下跌,就認為公司大股東有嚴重的誠信問題。但是,如果這個問題重複出現在同一個大股東身上,恐怕就不能視為單一個案了。
 
以近來媒體新聞曝光率最高的公司-宏達電來說,它是台股史上,唯一一家「兩度股價上千元」的企業。但是對照2011年4月29日宏達電1300的股價高峰,15日的收盤價又創下了244.5元的新低點,價格只剩高點的1/5不到。
 
分析師蔡森就曾在2011年的部落格專欄上,就從公司大事紀與股價間的變化,有憑有據地細數同為威盛及宏達電董事長的王雪紅,許多不顧小股東權益,只顧包括自己在內的大股東私益的嚴重誠信問題。
 
三、善盡社會責任,對所有關係人都一視同仁及友善。
這裡所指的關係人,包括了大、小股東、客戶、員工、供應鏈廠商、社會及環境。好的企業不能只獨厚公司大股東,而致其他人的權益於不顧。
 
單以董監事薪資與酬勞來看,就可以看出企業對所有關係人「大小眼」的程度。根據證交所公佈的上市公司去(2011)年度領取董事酬金出爐,友達、瑞利、萬泰銀等120多家公司雖虧損,仍領取董事酬金。其中又以友達平均每位董事酬金270萬元最多。
 
而且,去年虧損但仍領取董事的族群又以面板股最多,除友達,還包括奇美電,彩晶、華映,另有喬山、旺旺保、佳世達…等,所領取董事酬金都超過百萬元。

以上只是單一上市公司的酬勞發放狀況,但由於部分上市公司將董事薪酬由關係企業發放,「規避」投資人檢視,因此證交所也一併統計加入合併報表後的董監水準。
 
按合併報表來看,宏碁去年只發給董事平均每人12萬元的酬金,但是加計關係企業合併報表與員工薪資後,整體金額衝破16億元,高居所有上市公司之冠。
 
宏碁表示,證交所統計的16.36億元中,包含蘭奇的離職金12.84億元及其薪資與獎金等約2.02億元,扣除此二部分後,僅約1.5億元,遠不如表象呈現的數字。
 
只不過,宏碁的狀況並非特例。因為如果單就董事酬勞來看,非電子業表現相當露臉,中信金控平均每位董事可領2485.56萬元,遠東新每位董事也可領2372萬元,正新每位董事可領2306萬元,都超過2000萬元水準。
 
不過,若加計兼任員工酬金,即包括支付董事兼任總經理、副總經理、其他經理人及員工薪資、獎金、特支費及退職退休金及員工紅利等,電子業就急起直追。其中,日月光以平均董事薪酬4200萬元高居上市公司之冠,華碩、台積電排名第2、3名,全都是高科技業。
 
然而,
如果企業能夠幫所有股東都「賺大錢」,發放高額的薪酬倒也無可厚非;但是,有些公司明明年年虧損,董監事每年仍然能坐領上百、上千萬元,甚至上億元,就更別提這家企業會「善盡社會責任」。
 
四、老闆專注本業,不愛做「本業」以外的事。
老實說,這裡所指的不愛「本業以外」的事,包括了不愛炒股票、不喜歡「搞外務」,至於上媒體版面談的,都是產業趨勢及發展,而不是常常熱衷參與一些政治或非政治「社團活動」…。
 
如果以上所列舉的每一件事,都與他的公司所登記經營的本業沒有關係,也都對本業的持續發展及獲利沒有任何幫助。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投資人恐怕也很難從中賺到企業長期成長的好處。
 
五、公司重要高階主管流動率低。
如果主管常常來來去去,要說這家公司正處於太平盛世,沒有任何檯面下、外界看不到的問題及隱憂,恐怕也很難令股票投資人相信。
 
另外,財務長個人過去背景,也是值得投資人參考的指標。以某家知名上市公司為例,最近就換了一位有高盛公司工作經歷的財務長。雖然個人與企業不能完全劃上等號,但是企業文化與個人風格之間,絕對有一定的交互影響成份存在。
 
高盛公司的「劣跡」遠的不說,就以這次歐債危機的源頭-希臘為例,當初就是靠著高盛公司的幫助,從而使希臘在帳面上,符合了進入歐元區成員國的標準。據說,高盛一連串的財務金融模式,拿到了高達3億歐元的佣金。
 
根據《時寒冰說:經濟大棋局,我們怎麼辦》書中的說法:高盛在希臘未被懷疑有支付能力問題時,大量購進希臘債務的CDS(信用違約交換),然後再對希臘支付能力信譽發動攻擊,在CDS漲到最高點時拋出…。
 
簡單來說,高盛在之前「做假帳」時,就賺了一大筆的佣金,並且在商品最高檔時放空相關衍生性金融商品,當然又大賺了一筆,等於是高額手續費與價差同時到手。
 
看到高盛過去如此的事跡,再拉回到上市、櫃公司請了這樣背景的人,擔任公司的財務長,公司大股東、董事會成員們的心態及目的到底是什麼?恐怕就只能靠投資人自行想像及揣測了。
 
六、公司業績「不求人」。也就是說,生產產品有實際需求、毛利又不錯,而且完全不用「靠人」來拉抬業績。
如果某家公司的業績,還需要重量級人士努力推銷,或是靠台灣民眾的愛國心來「拉抬業績」,長久以往,恐怕依然是個「扶不起的阿斗」。
 

其實,一家公司的前景並不在於有沒有品牌?或是品牌響不響亮?而在於真正的純益是否夠高?因為首先,品牌建立是需要花大錢,但不一定能對業績有同比例的貢獻。
 
其次,有些企業就算建立起品牌,卻因為市場競爭的壓低價格,而造成毛利大幅縮水。所賺的錢恐怕連高昂的廣告費都付不起,那就更不要說能讓所有股東都能夠「獲利」。
 
如果這世界上,只有這一家獨一無二的公司,就算它的技術不屬於高科技,也沒有傲人的品牌,甚至只能幫大廠「代代工」,只要它的「獨一無二」能夠持續久久,業績也一樣可以讓股東們刮目相看的。
 
七、產品品質穩定,不會常常「出包」。
一般來說,公司產品出問題,品管不佳絕對是首先要檢討的。但是,產品「頻頻出包」只是眾多原因的「結果」,其原因多半來自於企業的成本策略的嚴重扭曲。
 
舉例來說,多數企業就是以「成本壓到最低」為唯一準則,並且以此為用人及評判員工「績效」的唯一標準。當然,降低成本對企業的獲利貢獻是很重要的。
 
然而,當這個策略誤用到極致時,各種衍生出的問題(例如偷斤減兩,或是品質變差)便會層出不窮。例如之前塑化劑問題曝光時,多家國內大廠之所以也「名列其中」,就是因為「貪便宜」,購買比市場價格低廉甚多的原料。
 
事實上,除了採購之外,人事成本上的苛扣,大量使用雖然便宜,卻無法對公司抱有忠誠感的派遣員工或計時工,自然也難保企業產品或服務不會被「心生不滿」的員工大打折扣。
 
但是,消費者的眼睛則是雪亮的,他們頂多只會上當一、兩次,然後就會跟這家公司的商品與服務「說掰掰」。之後,企業的股價就會跟著業績「同步下滑」。
 
八、愛搞小動作。
儘管商場如戰場,總是難免出現「殺戮」、「殲滅」與「兵不厭詐」的行為,但是,太常搞小動作之後便會形成一種習慣,而很容易失去了大方向的戰略。
 
這裡指的小動作,不但只在商場與同業的競爭上,也還包括透過財務手法。例如
有些上市、櫃公司大股東,就常用減資再增資,或是私募、釋股…等手法來「吃定」小股東。
 
像是
《今周刊》第703期,就曾直接點名大同的林蔚山、威盛王雪紅以及友達李焜耀,這些聲譽顯赫的大老闆們,都在其公司的利益分配中,把大餅從小股東口中挖出來,一刀切給了特定人。因此,股民們真的要睜大眼睛,把這些動不動就愛搞小動作的企業,逐出可以投資的名單當中。
 
201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