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狼計畫與鯰魚效應

2012080600:54
 
養狼計畫與鯰魚效應
馮冠超
奪得倫敦奧運女子五十三公斤級舉重冠軍的哈薩克斯坦選手琪珊洛,經披露她是個名叫趙常玲的中國湖南人。兩天後,哈薩克選手馬內扎再度拿下六十三公斤級金牌,她也是一位名為姚麗的中國女孩。
 
這種改披國旗的現象背後,隱藏著一項多數人不太理解的「養狼計劃」。為何要「養狼為患」,反過來狠咬自己?大陸何以在舉重、桌球、射擊等具有優勢的項目中執行養狼計畫?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人才培育」態度?
 
由於中國在這些運動強項大包大攬,導致連自己人都觀之乏味,所以在二○一一年鹿特丹世桌賽上,中國球迷竟打出了「求敗」的標語。
贏得容易反而憂慮,缺乏外部刺激將使技術停滯;於是大陸設法幫忙外國選手提高水平,提高不成便外放狼群,希望以此「迎進來,送出去」的方式,使國家隊居安思危、激發潛能。
 
這種刺激潛能的做法,以韓國三星企業及日本本田公司執行的「鯰魚理論」最為著名。據說挪威人愛吃沙丁活魚,捕到的沙丁魚若能活著抵港,賣價會很高。但由於沙丁魚生性懶惰、不喜運動,往往返航途中就死了。漁民發現若置入一條食肉的鯰魚,沙丁魚會本能地加速游動,從而提昇了生命力;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透過此「介入刺激」,將可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
對於動能不足、失去生機的組織團體而言,這是個帶來競爭壓力的人才管理機制。而台灣人才的培育環境,確實也到了「喚起沙丁魚」競爭求生的時候了。
 
去年開放陸生就學,我收了一位畢業於廈門大學的研究生,但是他錄取的喜悅很快被整個暑假在二十餘個單位來來回回的繁瑣手續給澆熄了。在三限六不政策下,我無法提供研究助理或工讀機會給他,更荒唐的是台灣很多比賽竟限制這些「外人」參賽,果真是「能堵則堵、能防則防、能限則限」。也由於感受到這股歧視意味,今年這位研究生的學妹放棄已獲錄取的台灣研究所,翩然赴美。
 
人才交流的重要無需贅言。當我佇立在北京紫禁城門下,總思索著六百年前,越南人阮安是如何規劃著這座宮殿群?往北走到北京三大古建築之一的妙應寺白塔,也會想像著尼泊爾人阿尼哥在一二七一年設計督造它的情景。元世祖和明成祖以廣袤的胸襟引入人才,捨棄民族本位主義,將國家標誌性建築委以外籍人才;此種做法立刻對當時中國工程營造界起刺激的效用。
 
台灣無須放養狼群,但應引入鯰魚;看看香港的「優才計畫」,大量吸收各省狀元入學,而留港人才也確實對活化香港社會、經濟產生助益。雖然養狼已證明是一把雙刃劍,而鯰魚也可能具有隱藏性弊端;但
無論如何要堅信,保護主義心態絕對無助台灣青年未來的競爭力。目前開放的狀況肯定不足,台灣培育人才的環境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國際化,如此不僅可扭轉人才只出不進的窘境,亦對台灣高等教育的素質產生積極提升的動力。
 
(作者為輔仁大學應美系所教授)
 
2012-08-05 中國時報
 
小江感想:

沒有「刺激」就容易產生「危機」,
沒有「動能」就無法開發「潛能」。
政府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
必須以更大的格局及視野來做考量。
 


  •   mini 於 2012-08-06 09:45 1F

  • 大小組織、企業或國家都是這樣
    同樣一群人和在一起,久了、安逸了
    最後能變的把戲也就只有那幾招,再也想不出新招式
    若沒有外來新刺激、激盪,就成了一攤死水.

  • 版主於 2012-08-06 12:42 回覆
    是啊!
    所以多來點刺激與動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