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大蕭條 殷鑑不遠

2012080418:43
 
世界經濟大蕭條 殷鑑不遠
朱雲漢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於一九三○年代「大蕭條」以來最險惡的金融危機之中。這場危機不僅僅可能導致歐元體制的崩解,還有可能引起歐洲金融與經濟的全面崩潰,進而將整個世界經濟推入世紀性大蕭條的深淵。
 

八十一年前,讓全球經濟陷入「大蕭條」的導火線正是歐洲爆發全面金融危機。一九三一年五月奧地利最大的銀行Credit-Anstalt突然宣布破產,連帶的迫使德國第二大銀行Danatbank在兩個月後應聲倒下,接下來連鎖反應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引爆全球性銀行信貸危機。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歐洲決策精英早已淡忘這段慘痛的歷史,直到二○○九年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的一位印度裔董事阿罕麥(Liaquat Ahamed)撰寫的《金融諸侯:毀滅世界的央行總裁》(Lords of Finance:The Bankers Who Broke the World)問世,這場歷史悲劇才重新進入西方政策精英的視線。
 
這本獲得當年度普利茲獎的暢銷書生動的敘述著,為何一個經濟規模僅及於德國十分之一的奧地利,卻因為未能阻止其最大銀行的倒閉,而引爆全球性的金融風暴。這本書聚焦在當時處於風暴核心的英德美法四大央行行長,阿罕麥認為由於這四大行長受到國內政治因素的牽制、陳舊觀念的束縛,在紐約股市一九二九年崩盤之後,對於世界經濟體系內潛伏的災難性風險認識不足,無法即時攜手合作並採取斷然措施來挽救市場信心,最終引爆一九三一年的歐洲金融危機,一發不可收拾。
 
在這段驚心動魄的危機引爆過程中,總體經濟處於比較健全狀態的法國央行不願為德國提供大規模的紓困,法國願意提供的援助方案每次都是規模不足、時機延誤、條件過苛。對於是否應該同步解除德國的一戰賠款,法國政府也與美國爭論不休,更是雪上加霜。在僵化的「金本位」制度下,陷入嚴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英國只能以大幅削減預算以及提高利率因應,由於現役軍人嚴重不滿自己的薪資面臨大幅縮水,一場皇家海軍的兵變震動全國,倫敦股市立刻一洩千里,此時全球市場信心全面崩潰,一場世紀性災難已經無法避免。
 
去年秋天德國經濟學家林德納(Fabian Lindner)在《時代週報》發表評論文章,他提醒德國民眾和政治人物應汲取歷史教訓,他特別擔憂今日的歐元區債務危機與一九三一年非常相似,
目前德國政府對希臘與西班牙的不妥協態度,與大蕭條時期美國、法國對德國的嚴苛態度如出一轍。不過到今日為止,德國總理默克爾和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對於這些勸告仍舊充耳不聞。默克爾政府和德國央行仍舊要求出現債務危機的成員國實行嚴格的財政緊縮政策,作為獲得德國主導的紓困方案之先決條件。而德國願意提供的紓困方案,每次都被批評為規模不足、時機延誤、條件過苛。歷史好像正在重演。
 
當年規模有限的奧地利就拖累了全歐洲,如今西班牙的GDP在歐元區排名第四,在全球排名第十二,相當於希臘GDP的五倍。最近西班牙十年期國債利率又攀升到七.五厘,西班牙股市綜合指數從二○○八年的一萬五千點來到近日的六千點,已經整整下跌了六十%。今天西班牙失業率是二四%,十六歲至二十四歲失業率更高達五四%,也達到美國一九三○年代的失業率高峰。
 

目前西班牙各大銀行正面對一千億歐元呆賬,即使歐洲央行在九月前願意進行緊急注資,也頂多只能買半年的喘息。歐洲各國銀行都背負著「歐豬五國」的國債呆帳,因此解決歐債危機的釜底抽薪之計是加速進行歐元地區的財政統合,並在所有歐元成員國的背書下發行歐洲債券取代目前各國主權債券。此一建議目前獲得義大利、法國、奧地利等國支持,但是此舉在德國、荷蘭與芬蘭都面臨強大的民意反對,德國默克爾政府更是抵死不從。看來歐洲的民主失靈正將世界經濟一步步推向懸崖邊上。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2012-08-03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