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來日無多 搶救根本浪費

2012042501:14
 
歐元來日無多 搶救根本浪費
編譯郭照青
為了讓歐元區免於分裂解體,多國政府再度挹注了4300億美元至國際貨幣基金(IMF),但是這筆錢最終只怕付諸了流水。
 
IMF近來成功籌得了這筆款項,充做額外貸款基金,好在一旦歐元危機惡化時,派上用場。這筆錢乍看讓人鼓舞,然而卻也隱含著三大罩門,讓其目標變得遙不可及。
 
第一,此時大西洋兩岸均採行了撙節措施。整個歐洲(包含英國),財政都遭到了壓縮,以達成歐盟定下的預算赤字目標。
 
目前的泛歐財政政策焦點,都在削減赤字,而非刺激經濟成長。這壓抑了原已遲緩的經濟,繼而降低了流入這些政府國庫的稅收。

 
最終,供做償還目前債務的資金因而減少。債務升高限制了這些國家的借款能力,提升了債務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並迫使他們採行更為嚴峻的撙節計劃。
 
可以想像,政府削減預算並加稅的政策,絕難迎合民眾的胃口。所以幾乎每個歐盟會員國,幾乎每日均出現示威活動,其後政權更迭也就為期不遠。
 
第二項罩門更讓人矚目,因為是發生在理應團結一致的一群國家之內:像德國這類富裕國家,並無意為較貧窮的兄弟之邦進行紓困。
 
一方面,這點並不意外,因為與南歐國家相較,德國及其他北歐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差異。在某些情況下,多年來,他們之間其實還相互抗衡。
 
的確,他們對像西班牙,意大利或希臘這些國家的感覺,絕不像紐約人對密西西比州或阿肯色州的感覺那般親密。在美國國內,除了貨幣相同外,各州還擁有相同的語言,歷史與文化。
 
這又引出了第三項罩門:歐元與創造歐元背後的基本謬誤。簡言之,在一群政治各自獨立,又沒有共同經濟政策的國家中,根本無法使用一種貨幣。
 
為了達成這項單一貨幣的目的,使用這種貨幣的各各國家必須放棄自己的主權,讓渡予一個有權立法並實施共同財政與貨幣政策的政府。而歐元區從未曾有過如此一個中央權責機構,至今仍付諸闕如。
 
美國並非承諾提供這項基金予IMF的國家之一,這倒也好。因為美國付出已經夠多,也無力再貢獻什麼,尤其美國自身預算情況窘困,且政治人物仍吵鬧不休。
 
財政部長蓋特納周末曾說,歐洲的問題需要他們自行解決,這話真是再正確不過。此外,4300億美元絕非最終解決方案,且可能只是一個開始。
 
未來幾年--如果還有未來幾年,為了支撐歐元,需要的資金可能再加一倍都還不夠。
 
其實,除非這項基本的謬誤問題能夠解決,否則歐元的壽命可能只剩下幾個月,而非幾年。
 
鉅亨網 2012-04-25